
范双梅正凝神创作,用特制的鸡头毛笔进行青花分水。
蘸满青花釉料的毛笔,在泥坯上缓慢游动,三两笔勾勒出清荷出水的雅韵。简陋的工作室内,范双梅正在凝神创作。阳光斜射在景德镇陶瓷艺术研究院这偏僻的一角,温暖而静谧。
景德镇陶瓷艺术研究院集中了各类制作工艺、绘画流派的陶瓷艺术家,旨在挖掘、整理濒临失传的景德镇传统老工艺,同时融合现代陶瓷工艺,让千年瓷都重放光彩。范双梅是青花研究室高级工艺美术师,从艺30余年,擅长“青花分水”。
生于1965年的范双梅是景德镇陶瓷工业发展的见证人,也是陶瓷制作工艺的传承人。她出身陶瓷世家,父亲范启孙是景德镇原十大国营瓷厂之一人民瓷厂的老艺人。1980年,景德镇人民瓷厂招收学徒,范双梅进入瓷厂学艺。
景德镇人民瓷厂专业生产青花瓷,范双梅刚进厂时分到实验组,用泥坯练习线条,学习制瓷的基础技艺。当学徒很辛苦,范双梅回忆30余年前的往事说:“每天提前半小时上班,早上7点半就到厂里,要打扫卫生,帮师傅洗茶杯、打开水,不能迟到。父亲很严厉,有一次我迟到了,父亲当着大家的面打了我一巴掌。”
学徒每个月都要参加一场考试,师傅拿出一幅图案,让学徒用厚约5厘米的瓷泥照图拉线条、画圆饼。十几个学徒一起考试,要在规定时间做完,老师评分并统计分数,分高者可提前出师。学艺一年半,范双梅就出师了。
景德镇人民瓷厂有位被称“青花大王”的陶瓷艺术家聂杏生,年幼的范双梅在学徒之余,经常到老艺人的创作室学习求教。在艺术的熏陶下,她买来画夹、石膏静物,学习画水粉、素描。“不愿意做一名普通职工,我想报考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每天晚上学画画,经常画到天亮。”范双梅说。
1984年,范双梅如愿考上了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师从张学文、宁纲、陆如等大师,系统学习了3年,毕业后她成为景德镇人民瓷厂的一名美术创作设计师。
上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国营瓷厂改制,陶瓷工厂的职工下岗了,民间陶瓷作坊兴起,范双梅受聘到作坊作画。2009年,景德镇市成立陶瓷艺术研究院,范双梅又回到研究室专心创作。
范双梅的工作室坐落在陶瓷艺术研究院一楼偏僻的角落,面积约10平方米,一桌、一凳、数把刻刀、几支毛笔,极尽简陋。长约两米的木桌上摆放着两只尚未完工的泥胎花瓶。
范双梅端坐于木凳上,轻轻捧起花瓶置于腿上,一手持刻刀细细雕刻,十余分钟后,一朵荷花跃然瓶上,范双梅用铅笔勾勒出荷叶、荷梗的线条,再以毛笔精细描绘。
范双梅告诉记者,这幅作品要运用到半刀泥、影青、青花分水等多种技法,青花分水以明暗关系、层次感表现画面艺术性,要把握力度、速度与水量,技法难度较高,它是景德镇民间特有的传统技艺。
“作画是个精细活,要远离浮躁,要定得下心,耐得住寂寞。”范双梅一直遵循师傅的教诲,不求名利,不慕浮华,她的生活简单而有规律,早晨8点乘坐公共汽车到创作室,中饭是开水泡青菜,加些盐,晚上8点吃些水果,然后下班步行半小时回家。
没有娱乐,没有应酬,身居陋室,埋头创作,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范双梅很难被世俗理解。然而天道酬勤,30余年艺术造诣,她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作品被国家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青花是火的艺术,范双梅说,一方面要传承前人留下的技法工艺,同时也要创新发展,让千年瓷都的窑火世代相传,要永远对现在的作品不满意,才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