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景德镇市源源不断地向外输送着一种叫“瓷器”的物品。
瓷器,因为其款式精美,工艺精湛,自古以来让全世界为之痴狂。这样一件件凝结了无数良工的心血与智慧的瓷器所散发的光芒背后,造就它们的历代古窑却被历史尘封。
毫无疑问,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古瓷窑占据着显赫的地位,一代又一代的古瓷窑造就了景德镇的陶瓷文明。
要不要保护传承?答案是肯定的。那要如何保护传承呢?2009年10月,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成功举行了清代镇窑的复烧,并荣获吉尼斯世界纪录,从此开始,古窑民俗博览区开始走上了一条在复烧中进行保护的“活态传承”道路,在展示中国陶瓷发展史重要一环的同时,又将这一行将消亡的历史文化进行了保护。
从镇窑首次复烧后至今,在古窑民俗博览区内接连重修了明代葫芦窑和元代馒头窑,宋代龙窑也在不久前正式开始挛窑。
国家文博研究员、景德镇市陶瓷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主任周荣林对记者表示,第一个摆上复烧日程的古瓷窑是清代镇窑,它是我国传统窑炉中独具风格的瓷窑。周荣林说,镇窑窑房是穿逗式木构架建筑,窑炉位置约占窑房四分之一的面积,除去窑炉所占空间,其余约为两层结构。底层为装匣、开窑之用。二层柴楼主要用来贮备松柴。整座窑炉棚顶,与无梁殿内顶部相似,属砖砌成的拱形结构顶棚,高大的烟囱用单砖砌成。它的烧成室型呈一头大一头小的长椭圆形,进窑门处宽而高,*近烟囱则逐渐狭窄矮小,故有“鸭蛋形窑”之称。全长15至20米,容积为300立方米左右,最高处6米上下。
2009年10月19日,在经过了三个多月大修复后,10多名窑工完全按照清代烧窑方式进行烧炼生产。开窑后,重新复烧的清代镇窑中共有2万件陶瓷产品,这批瓷器与古代柴窑烧出的瓷器一致,美轮美奂,是当代不可多得的瓷器珍品。
之后的2010年和2011年瓷 博会期间,古窑民俗博览区先后复烧了明代葫芦窑和元代馒头窑。葫芦窑为景德镇特有的瓷窑,最早出现于元末明初,直到清初出现了蛋形窑(镇窑)后才逐渐停止使用。明代葫芦窑兼备了宋元时期龙窑和馒头窑的优点,烧成技艺有了长足的进步,对整个明代景德镇制瓷业发展和清代镇窑的形成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馒头窑为景德镇宋元明时期使用的典型瓷窑之一,以窑形近似馒头而得名。有的馒头窑窑床的平面呈马蹄形,故又称马蹄形窑。馒头窑属半倒焰式窑炉,火焰自火膛喷向窑顶,再倒向窑床,烟气从排烟口、竖烟道、经烟囱排出窑外。烧成温度可高达一千三百度,并可形成还原气氛。经景德镇窑工的不断探索,元明馒头窑的营造技艺和烧成技艺达到了我国传统瓷业此类窑炉的最高水平。周荣林表示,古窑民俗博览区系列古瓷窑的成功复烧,有力地推动了历代古瓷窑的复烧进程,其意义和产生的作用无可比拟,它将进一步保护和继承景德镇深厚的传统陶瓷文化,将传统烧制工艺不断延续和发扬光大。
8月8日,伴随着一阵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在古窑民俗博览区内,第四座陶瓷史上的典型古柴窑—— — 龙窑开始挛窑。周荣林告诉记者,龙窑为我国传统陶瓷窑炉之一,窑炉依山势倾斜砌筑,形状似龙而得名。龙窑结构简单,分窑头、窑床、窑尾三部分。窑头设有单独的火膛,其余燃烧室均在窑床的通道内,投柴口设在两侧窑墙上的拱脚处,对称排列。一般以茅草、树枝等为燃料。其优点是造价低、装烧量大,并可充分利用余热。利用自然山坡建造,火焰抽力大,并可形成烧造青瓷、影青瓷的还原气氛。
龙窑为景德镇宋代瓷业的兴盛作出了杰出贡献,这次在古窑民俗博览区内重建的龙窑将在今年瓷博会期间复烧。
周荣林说,再次即将重燃的龙窑窑火。不仅可以直接传承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为传承保护全市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条件,不仅可以保留和抢救柴窑烧制的景德镇传统名瓷,还可以为老艺人传承技艺提供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