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乐阁现当代名家艺术陶瓷馆馆长崔友波与王锡良在交谈
9月10日 ,抵达景德镇,对当代艺术陶瓷泰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进行了专访。王老虽已90高龄,但依然十分健谈。以下是根据王老口述进行的文字实录。
关于珠山八友的作品
王锡良:近期很多人来找我鉴定作品,但大部分是假的。一对老夫妻在我楼下转悠了很久找到我这里来,让我帮忙鉴定几块瓷板,价值不菲呀,但可惜都不是真的,有的是几万元买的,有的还是几十上百万元买下的。
藏乐阁艺术网:如果说是几万元的可能很多人就当是买了个教训,如果是几十万元的作品可能就很难接受了,也许会让一些人在收藏的路上付出惨重的代价,甚至是倾家荡产的。
王锡良:是啊!也有高水平仿品,瓷板仿瓷板,一般人看不出来,但是我叔父王大凡的作品,我通过一石一草能分辨出,哈哈。
王锡良《群峯碧摩天》
关于颜料
藏乐阁艺术网:王老,民国时期的颜料和现在有什么不同?
王锡良:民国的颜料都是天然的矿物质,经过时间的沉淀还是非常的艳丽,其中有一部分是鹅卵石中的成分,玻璃质的;现在用的化工颜料多一些,只有少部分是天然的。
王锡良:民国时候做颜料的商人都是非常有钱的,颜料价格不便宜。
民国时期的瓷器商人
民国时期南昌的瓷器专卖店最为有名的要数“丽泽轩”,专卖名家瓷器,老板是实业家梁兑石,经常请景德镇的画瓷高手去坐堂,珠山八友是那里的常客。
王锡良:被“丽泽轩”请去的艺术家,如王琦七到八千大洋一年,王大凡约五百大洋,王步三百大洋。这些都是有协议的,只在南昌专卖。
王锡良《三十六峯》
关于作品风格
藏乐阁艺术网:您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是怎样的?
王锡良:解放前,主要是模仿王大凡的东西,主要画王大凡的风格,我最崇拜王大凡了。我与王大凡的儿子、女儿、侄子一起学。
王锡良:我主要是靠记忆来学,自己想办法学习的,因为他们是王大凡的儿子和女儿,我和他们不同,不能看着模仿。
藏乐阁艺术网:这正好展现了您在画瓷器方面的天赋。当然这肯定与您早年的刻苦、勤奋分不开的。这么多年您大概出了多少件作品?
王锡良:不多,也记不清了。我是十三岁开始画的,都是画些小茶壶, 十五岁开始有自己的落款,大多画的是人物和山水为主。
王锡良:抗日战争时期,我画戒面,一毛钱一个,日本鬼子的飞机来了,我们都跑进防空洞了,就是我现在住的那后面,每天能画五个戒面。
藏乐阁艺术网:这在当时应该是笔很不小的收入了。
王锡良:哈哈,是啊。我十三岁到十八岁主要是以小的东西为主,戒面之类的。
王锡良《清风明月赏梅花》
解放初期的一些人和事
王锡良:五四年,当时叫做陶瓷工艺社。老艺人来恢复陶瓷工艺,二十多位,有搞雕塑的、绘画、做胚等老艺人。那个时候我能拿到六十到七十元一个月。
王锡良:五四年三月,从北京来了三个专家,一位是国徽的设计者高庄,一位姓朱的教授,另一位是讲师来给景德镇的艺术家做培训交流,他们使西北的剪纸艺术也融入到景德镇瓷画艺术中。
王锡良:五四年景德镇选派了五位老艺人去北京,我就是其中一位,也是最年轻的一位,住在北京美术家宿舍,美协副主席接见了我们,当时来了很多全国的大美术家。
王锡良早年昌江写生作品
关于写生
王锡良:去北京学习后回来就开始写生,第一次去南山写生,用宣纸写生,没写好,慢慢的先用铅笔和纸。
王锡良:一九六一年去黄山写生,也是第一次去外地写生,待了一个多月。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一共去了四次。
后记
随后,王老拿出一些不同时期的写生底稿供我们欣赏并为我们讲解。
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写生极其重要,离开了写生就脱离了自然,脱离的人民群众;其它的一切都是空想,是模仿。
在中国艺术陶瓷界王锡良被尊称为泰斗,我想这是人们对这位“德艺双馨”的老人最高褒奖。王老非常和蔼,和笔者攀谈中引导随行人员向他提一些问题,使得我们再也没有那么拘谨,我想这就是人民艺术家的大家风范。作为当代陶瓷艺术文化传播者,笔者感受到了王老对陶瓷艺术倾注和奉献毕生的精神,我想当前缺失的也正是青年艺术家应该去学习的,做艺人当如王锡良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