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五届唐山中国陶瓷博览会上,一个有着灿烂笑容的外国小伙儿和他的陶艺作品吸引了不少参观者。小伙儿名叫里昂,来自瑞士,是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外籍教师。在唐山工作、生活6年之后,里昂已经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吸引他的,不仅有精湛的陶瓷技艺,还有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陶博会上的“常客”
2004年,里昂作为国际交流生来到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习中国古典陶瓷艺术。第一次参观唐山中国陶瓷博览会,他就被琳琅满目的陶瓷制品和精湛的陶瓷工艺迷住了。毕业后,里昂决定留在中国,并于2007年应聘到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从事陶瓷艺术教学。
为了培养陶瓷行业艺术人才,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每年都选派师生到陶博会取经。里昂格外珍惜这个学习交流的机会,每次参会,他都推陈出新,做出与众不同的作品。今年,里昂决定用骨质瓷进行手工雕塑。“唐山的骨质瓷一般是用模具注浆成型,做出很薄的器皿,我想试试骨质瓷在其他方面的应用。”春节刚过,里昂就着手研究制作,但骨质瓷雕塑在烧制过程中很难成型,他的作品不是裂、就是塌。里昂没有放弃,而是不断改进原料和制作手法,经过多次摸索与尝试,终于成功烧制出了5件参展作品。
在国际会展中心,里昂用流利的汉语向参观者介绍自己的作品:“盘龙”的创意源于中国古典皇室文化,“老人”借鉴了传统的根雕艺术,“骷髅与小鸟”凸显环保理念……“西方的艺术作品比较抽象,而中国人更喜欢具象的东西。”起初,里昂的陶艺作品带有浓郁的西方现代主义风格,慢慢地,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开始融入他的创作,旗袍、纹饰、唐诗、鸟巢……都为里昂带来创作灵感。他的陶艺作品融汇了中西方文化,看似简洁,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启迪。
为中西艺术交流搭建桥梁
来到唐山后,里昂不仅在陶瓷技艺上得到了很大提高,对中西方文化艺术的差异也有了更多认识。“在中国,陶瓷制作大多是分步骤完成,每一步都由十分专业的人来制作,比较看重技术和作品是否精美;而西方更加注重创意,可以不需要很高超的制瓷技术,作品也可能比较粗糙,重要的是体会创作过程中的快乐。”
在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开朗、幽默的里昂深受学生喜爱。在教学中,他十分注重拓展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总是鼓励他们自己去思考。“中国学生需要创新精神。”里昂说,“传统文化要保护,但也要开放和发展,时代在变化,不创新就会失去市场。我希望中国学生多涉猎其他国家的艺术形式,再和传统的中国艺术结合起来。”
2010年,瑞士日内瓦陶瓷对话协会主办了一个题为“1001个杯子”的国际性陶瓷艺术作品展览。里昂积极与组委会联系,确定了中国的参展作品份额。他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指导学生为展览设计制作作品。“开始学生们不太有信心,觉得自己的作品不够成熟,无法与艺术家媲美。”但里昂认为,年轻人虽然不是大师,但有创意,要给他们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今,里昂和唐山学生的作品已在法国、瑞士、挪威等多个国家巡回展出。
2011年4月,里昂的论文《中国与瑞士陶瓷教育的初步比较》在专业期刊上发表,同年9月,他荣获唐山首届工艺美术、陶瓷艺术荣誉大师称号。参加陶博会的同时,里昂还在指导两名瑞士留学生学习陶瓷绘画,“我希望有更多的瑞士学生来到中国,也有更多的中国学生到瑞士去,让两国间有更多的文化艺术交流。”
现在的生活“很中国”
与里昂交谈,人们都惊讶于他流利的汉语和对中国文化的熟悉。里昂笑言,来中国之前,他没有接触过中文,一点汉语都不会讲。初到唐山是在冬天,语言和气候的差异让他感觉很不适应,是唐山人的热情帮助令他慢慢熟悉了这座城市。他经常和学校的看门大爷聊天,语言交流能力因此很快提高。
里昂对中国文化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喜爱音乐的他曾花费很多精力学习中国古琴。“我觉得古琴是最有意思的中国乐器,非常代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昂感叹,学琴“特别难”,每天都要花两三个小时去练习,几天不练就会忘记。2009年底,在河北省第五届外籍师生汉语技能暨中华才艺大赛中,里昂以一曲古琴独奏《流水》,荣获中华才艺表演类最高奖——优秀表演奖,并摘得全场最佳才艺桂冠。
现在,里昂的生活已经“很中国”:骑自行车出行,去小摊买菜,和中国朋友一起聚餐、运动、玩音乐……他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越来越多,朋友圈也越来越大。“我喜欢唐山,在这里有很多朋友可以交流,感觉就像在家里一样。”里昂说,他已经把唐山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个故乡。 胡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