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茶具品种比较繁多,每一种的作用之界限细致.如前所述,《茶经·四之器》个罗列甚详,共开列28种茶具的名称,并描绘和阐述其式样、结构,详细列举了诸茶具在煮茶饮茶每一步骤中的运用。陆羽笔下的煮茶饮茶用具的主器及附属器中,明确提到陶瓷质地的茶具有:复、搓箕、熟孟、碗。复.即釜或锅,“洪州以瓷为之”,并认为:瓷质的接,虽然雅致好看,但不够坚实耐用。轻盈,就是放盐的器皿,“以瓷为之,圆径四寸”,造型是盒形,或瓶形,或壶形。熟盂是贮盛开水用、“或瓷,或沙,受二升”,也就是说瓷制或陶制,可盛水二升。瓷碗,越州产的为上品,鼎州、婺州的次;岳州的为上品,寿州、洪州的次。陆羽描述瓷质茶碗,不仅谈到出产地和排名,还详细地介绍瓷碗釉色和茶汤色的关系,以及造型、容量等。
如果说《茶经·四之器》中提及的唐代饮茶器具只是文字记载,那么,1987年4月在重建陕西扶风法门寺塔时,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塔基地宫中出土的成套饮茶器具中发现的大批稀世珍宝,却提供了唐代的宫廷伙茶器具的实物证据,说明唐代社会饮茶之风的兴盛。法门寺唐代茶具同时出土的《物账碑》记载:“茶槽子、碾子、茶罗子、匙子一幅七事共八十两。”结合实物分析表明,“七事”是指茶碾,包括碾轴(堕);罗合,包括罗身、罗斗(合或盒)、罗盖,以及银则、长柄勺等。从碾子、碾轴、茶罗于等器箕有的铭文看,这些器物制作于唐咸通九年至十年(868&mdh;869年),又有“文思院造”字样。文思院是宫廷手工工场,这表明这些茶具是专门为宫廷制作的。同时,在茶罗于、银则、长柄勺上,还有器成后留下硬物刻画的“五哥”字样。王子是唐蹬宗李摧(860一873年)时,皇宫中对唐僖宗李促(874&mdh;888年)小时的爱称。这些茶具乃由唐僖宗供奉。从法门寺出土的饮茶器具并不止“七事”,还有盐台、笼子、茶碗、茶托等物。法门寺地宫所藏饮茶器具,自唐咸通十五年(874年)封存,1987年出土,已有1120多年历史。法门寺出土的金银精制的饮茶器具品种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高等级的茶具。琉璃茶具的出土表明唐代的琉璃制造业已相当发达。特别是瓷质茶具的出土,揭开了历史上只闻其名,不见其物的“秘色瓷”之趁。“秘色瓷”最先是根据宋人的解释而提出的。在中国陶瓷史料中,五代十国时,吴越国饯氏曾下令在越窑生产供立空使用的器物,庶民不得使用,以示皇威,亏是这一类青瓷器谓之“秘色瓷”。此类瓷器釉色音绿碧玉,釉质晶莹润澈。唐俗宗供奉的16件越窑产瓷的出土,才揭开“秘色瓷”之谴;同时,还将原来推测最早始于五代十国的秘色瓷茶具,提早至唐代中期或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