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景路55号一幢雕梁画凤的四层建筑里,记者见到景德镇十大瓷厂博物馆馆长李胜利,他正在接受北京来的光明日报记者的采访。
记者已经不止一次来到这个颇具规模的民间博物馆,环顾四周,在精心打磨的玻璃柜中陈列着从上个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景德镇十大瓷厂的精品瓷,在每个相对独立的展区中还配以文字和历史图片,一切都显得丰富又从容。李胜利告诉记者,由于受到场地限制,馆内展出的仅是他收藏中的一部分,他现在迫切需要建一个面积大的新馆,来承载更多的藏品和他对未来的设想与期望。
十几年前,在瓷都酒店业颇有建树的李胜利毅然决定把自己经营状况很好的几家酒店卖掉,实现了他人生一次华丽的转身。他走街串巷、挨家挨户上门收购“十大瓷厂”留存在民间的精品和代表作品,几近痴迷。他一天到晚都在琢磨、研究“十大瓷厂”的人和事,几年下来,他的体重从140多斤下降到110多斤,可谓是“为伊消得人憔悴” 。正是这种执着,使他初尝成功之喜。
2010年,景德镇十大瓷厂博物馆在风景路55号开馆了,李胜利把当年十大瓷厂的中坚分子如今已经七八十岁的老人们聚集在一起,开研讨会、写回忆录、拍专题片,进行抢救性的发掘与整理,编辑出版了许多宝贵的史籍。中央、省、市各级领导和各界人士来馆参观,肯定的人越来越多,都说李胜利做了一件好事,为续写景瓷发展的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作出了突出贡献。
李胜利在瓷都掀起了一股收购“厂瓷”的热潮,为了提高“十大瓷厂”精品的历史价值,他把人们习惯称谓“厂瓷”纠正了过来,称之为“国窑瓷”。李胜利说:“ ‘十大瓷厂’是景德镇陶瓷发展史上一段重要的历程,景德镇举全市之力,十几个国营瓷厂数万瓷业工人,用智慧和汗水生产出无数产品和国礼瓷,展现了咱们瓷业工人有力量、有能力。‘十大瓷厂’曾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陶瓷人,那个时期的优秀产品和作品怎能叫‘厂货’ ,那不是在作*它们吗?我将之改叫‘国窑瓷’ ,现已普遍为人们所接受。”
谈到未来,已不惑之年的李胜利是一半欢喜一半愁。他说,党中央、国务院吹响了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产业的号角,我们倍受鼓舞,民办博物馆的春天已经来临。各级党委政府十分关心他这个民办博物馆的发展,他也有发展的规划和打算,现在政策是有了,他迫切需要的是好政策的尽快落实到位。李胜利告诉记者,他需要一块面积较大的地块建新馆,希望政府能按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给予支持。
李胜利说,博物馆是公益事业,开馆两年来,每年的支出上百万,他变卖了自己几处房产,才得以维持博物馆的正常运转。一次又一次的困难他都得以克服。有人上门收购馆藏精品,他都一一谢绝。
十六岁就在瓷厂工作的李胜利有一种情结,他说,几万瓷业工人创造过曾经的辉煌,不能不让后人了解和传承,我办“十大瓷厂”博物馆就是了结这一心愿,这些“宝贝”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最后都将成为景德镇光辉灿烂陶瓷发展历程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