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餐具频遭围堵
欧盟委员会15日还是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陶瓷餐具和厨房用具课征临时关税。消息人士指出,欧盟委员会这次计划对中国陶瓷餐具和厨具生产商征收17.6%-58.8%的关税。根据计划,针对正式征收中国陶瓷进口关税问题的投票将于明年5月15日进行。最终结果的有效期长达5年。
欧盟产业界对这一举措有不同看法。欧洲陶瓷工业协会称,2011年中国在欧盟餐具和厨具市场的份额由2004年的22%上升至67%。过去5年里,欧盟餐具和厨具生产商的产出已损失6.5亿欧元,裁员1万人,约占整个部门的30%。而代表欧洲零售商和进口商的外国贸易协会则表示,强制征收关税或将导致部分进口中国陶瓷的贸易企业倒闭,影响消费者选择商品的权益,并对商店造成巨大的负担。
中国陶瓷制品已成为被调查频率较高的出口产品类型。频繁的反倾销调查对我国陶瓷产品出口产生巨大影响。自去年3月欧盟开征临时反倾销税以来,占全国出口量75%以上的佛山陶瓷产品对欧盟出口量同比下降超过50%。
危机下打压中国竞争力
我国是日用陶瓷第一大生产国,产量约占全世界的70%。由于陶瓷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欧盟企业缺乏劳动力成本优势,我国日用陶瓷在欧盟市场占有率目前已接近五成,是欧盟日用陶瓷的第一大进口国。
欧盟对中国陶瓷餐具频繁发起反倾销措施,既有欧盟自身的原因,也有我国陶瓷行业发展方式不合理的原因。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霍建国对本报表示,陶瓷产品是我国最具竞争力的出口强项,欧盟内部的陶瓷生产十分有限,以保护本国产业、维持就业为由对陶瓷餐具征收临时关税,属于削弱我国出口竞争力的特意打压行为。其次,我国陶瓷行业也存在一定的过度竞争现象,需要协调出口秩序。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金柏松对此持相同观点。“在欧洲国家普遍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我国的出口对欧盟企业造成很大压力。针对欧盟的贸易保护措施,我们既在立场上表示反对,也要思考如何优化出口规模和结构。”金柏松接受本报采访时说。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经济学系副教授丁斗认为,还需要从国际贸易格局合理看待这一问题。“欧盟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整体对中国长期处于贸易逆差地位,贸易逆差的七成以上来自中国。长期的贸易赤字是贸易摩擦的潜在原因。”丁斗对本报表示,“中国在欧盟眼中还是非市场经济的国家,这使得欧盟更容易对中国发起反倾销措施。”
控制产能积极应对
在重重围堵下,我国陶瓷业出口形势严峻。如何在夹缝中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成为陶瓷行业的当务之急。
短期看,陶瓷出口企业应积极应诉,依靠政府逐步渡过难关。霍建国指出,应对困境需要民间和官方的共同努力。“欧盟总体还是要维持合作的氛围,企业在立案后的积极应诉对降低最终税率有一定效果。”他认为,企业还应在政府的引导下协调出口秩序,特别要注意通过与当地的合作摸清当地市场的规则以及销售渠道,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霍建国与金柏松一致认为,行会商会应加强沟通工作,形成企业自律从而化解矛盾。
长期看,控制产能、规范竞争环境、促进产业升级、扩大内需等措施将促进陶瓷行业走出低谷。金柏松强调,解决产能过剩是实现产业升级的先决条件。“政府应当形成约束机制控制过度投资以及企业间的低价竞争策略。只有控制了产能,价格回升,企业才能将资金投入研发,促进产业升级,进而考虑开拓新的市场。”这同样需要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金柏松认为,扩大内需是陶瓷业下一步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