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级工艺美术师徐才提(中)悉心指导学徒创作
“我们想通过‘名师带徒’这样一种形式,推动陶瓷技艺的师承工作,培养更多的陶瓷工艺美术青年人才,让德化陶瓷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更好地传承、创新和发展。”德化县委组织部长方建生说。
时下,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传承之困,德化瓷烧制技艺也不例外。如何破解这一难题,促进文化传承?2011年10月,德化出台陶瓷技艺“名师带徒”制度,当年12月,首批16名工艺美术名家与145名徒弟签订协议书,被正式认定为师徒关系,师傅通过口传心授、手把手教等形式传授传统工艺美术技艺。
无疑,“名师带徒”,提供了一个人才兴瓷的德化样本。
名分认定推动技艺传承
“县里正式确认我们的师徒关系,这就像给我们吃了一粒定心丸,给了我们终身从事陶瓷传统技艺的信心,为我们开启一扇通往成功的大门。”黄其凡与博古陶瓷研究所的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赖礼同便是首批“名师带徒”对子之一。“拜师”已满一年,黄其凡表示收获非常大。
德化陶瓷生产能够世代相传、千年窑火不断,主要就是得益于民间师徒薪火相传。但是,民间行为往往趋向随意,具有不确定性。有些年轻人怕吃苦,半途而废;有些工艺师又担心“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留有一手。
方建生认为,“名师带徒”制度的出台,官方认定师徒名分,能使师徒彼此的责任感更强,更好地发挥工艺美术名师的“传帮带”作用,培养工艺美术基础人才,激励、引导广大工艺美术工作者投身艺术创作。
据了解,该制度要求“师傅”须具有高级工艺美术师或省级以上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师徒双方必须签订《德化县“名师带徒”协议书》,并由县政府人才主管部门鉴证。
同时,为保证“传帮带”的效果,一个师傅最多只能同时带十个徒弟。协议签订一年后,徒弟获工艺美术专业技术职称晋级或作品获相关奖项,政府则给予师徒各500-5000元不等的同等奖励。
德化凤凰陶瓷雕塑研究所所长、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邱双炯认为,该措施对德化的陶瓷技艺传承具有积极意义。在首批“名师带徒”签约仪式上,邱双炯一举签了10名徒弟。
师承名家成才少走弯路
“这些线条再修整一下,形象就会更加饱满了。”阿凡提陶瓷艺术研究所艺术总监、高级工艺美术师徐才提手拿一把小篾刀,仔细指点着他的学徒李秀华。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徐才提说。首批签约,他签下了5名学徒。
李秀华原本在一个无名的小作坊里做陶瓷,但是好几年过去了,技艺始终没有进步,所以她改投到徐才提的门下。她说,陶瓷技艺实践性很强,没有名师指点,很难体会到个中深奥微妙。师承名家,学习陶瓷艺术名家的经验和技艺,可以较快领会和掌握诀窍,少走弯路。
陈德生与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蕴玉瓷庄第4代传人苏献忠也是首批“名师带徒”对子之一。去年签订协议那天,26岁的陈德生格外兴奋。他在2003-2008年就读于德化陶瓷学院,苏献忠正好是学校客座教师。一毕业,他就奔蕴玉瓷庄而去。“名师带徒”制度出台,让他觉得“政府重视,做陶瓷能出头”。
“我们拜师学艺,就是要继承和发扬师傅们热爱陶瓷、无私奉献的精神,就是要学习他们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艺,就是要学习他们严谨、谦虚、求实的作风。”陈德生表示。
“作为师傅,我们也更有责任和义务精心传授他们技艺,他们出人头地,不也是我的‘活的艺术品’吗?”苏献忠说,“希望若干年后,这些年轻人中也能出个像何朝宗那样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