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来,镇海路与思明南路交叉口的中华街道办公大楼前,一栋红瓦卧顶的建筑格外引人注意。这里就是重建后的刘大宗祠,如今它已从一座破败不堪、随时都可能倒塌的古宗祠摇身一变为一个迷你型的陶瓷文创园——仁海艺术馆。这意味着中国白文化创意产业园正式落户厦门。
艺术馆内处处有创意
上海世博会福建馆“镇馆之宝”《世博和鼎》为什么价值5.6亿?新中国60华诞赠送各国元首的“元首杯”有什么养生奥秘?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鹤鹿同春》为啥成品率这么低?徜徉在两层楼的仁海艺术馆里,但凡看过这一件件国礼珍品的,无不啧啧称奇。
这些作品的设计者——陈仁海,被誉为当代“中国白创新之父”。因为他只生产限时限量产品,提供少量定制服务,他的每一件作品都是陶瓷界中的珍品。
陈仁海告诉记者,这个艺术馆只有960平方米,它不仅仅是陈列摆设艺术品,更多是为喜欢陶瓷的艺术家提供文化创意空间,“他们可以在这里构思创作,艺术馆的二楼将向这些艺术家们免费开放,让喜欢陶瓷的人们都能有一个沟通交流的空间。”
目标直指文创园区,仁海艺术馆在设计上无不体现创意。
烧制陶瓷时使用的匣钵成了最佳的装饰品,三三两两堆放着,或是围墙,或是摆设,既回味着历史的沧桑,又体现着巧妙的创意。院子里数百年历史的古榕,似乎见证着这一切变化,脚下的空间将成为陶瓷制作空间,亲手捏瓷土,再看它放入匣钵内烧制……陈仁海告诉记者,未来,这里或许将成为我市青少年学习制作陶瓷的教育基地。
重建是延续历史文脉
曾经,这里是一座破败不堪的古宗祠,建筑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如今,相同的土地上却矗立起一栋极富韵味的古建筑,同时成为现代文化创意产业的乐土。这无疑是中国街道探索旧城改造的最佳写照。
2011年3月,刘大宗祠拆除重建。一年多后,这里成了老城区精致的文创园区。这个瓷器艺术馆,只有区区960平方米。馆主陈仁海笑称,这可能是全中国面积最小的文创园区了。
思明区中华街道党工委书记欧阳丽娟告诉记者,改造刘大宗祠时,一直坚持在原址按原貌重建。重建是按照原结构、原形制、原工艺、原尺寸进行,并尽可能利用原有的建筑构件。“这是对历史的延续和文化的保护。”
欧阳丽娟说,对刘大宗祠进行重建,不仅可以保留和传承厦门的文脉,有效提升中华片区的文化内涵,而且可以使之成为片区内的配套休闲功能区域以及周边市民休闲场所,同时还有一定的旅游观光价值。
据悉,重建设计特别注意对传统工艺、材料的使用,此外,对主体结构外的灯饰、电器开关、插头等严格选型,布线以暗埋的方式,开关和插座嵌入墙中的木箱盒中,最大程度还原历史风貌建筑的本来面目。
在不影响古建筑整体风韵的前提下,还对墙身防潮、地面防潮、木构件的防腐防白蚁、屋面防水剂线路等以现代化材料和技术加以处理,使风貌建筑焕然一新、延年益寿。
【名片】
●陈仁海生于福建德化。福建省评选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国家标准委专家,中国白艺术宫主席,中国白文化研究院院长,德化陶瓷学院客座教授,“仁海和谐瓷”、“仁海养生瓷”缔造者,北京奥运会美术大会唯一最佳创意作品奖获得者,上海世博会福建馆5.6亿元镇馆之宝创作者,“中国白陈仁海”被评为当代十大名窑之一。其作品被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等著名博物馆作为国宝收藏。
●刘大宗祠刘大宗祠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距今已有90多年,一直作为宗祠的功能使用。宗祠自文革时期至上世纪九十年代曾被作为社办小工厂加以使用。由于年久失修,宗祠破损严重,成为随时都有可能倒塌的危房。
【温馨提示】
上海世博会福建馆镇馆之宝是啥模样?国家领导人送给外宾的珍贵礼品有哪些?有兴趣的市民不妨到仁海艺术馆看看。从1月12日起,一场名为“幸福瓷”的主题艺术展将在仁海艺术馆展出,艺术馆的各种珍品将全部免费向市民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