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打好陶瓷主牌,3月8日上午,本报“瓷苑”专版邀请多位知名陶瓷艺术家、陶瓷评论家在市陶瓷馆会议室举行座谈。大家汇聚一堂,建言献策,共话陶瓷发展。
市陶瓷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邵继梅就陶瓷艺术家要重视日用瓷装饰发表一番看法。他说,上世纪50年代,陶瓷艺术家的创作设计大都在日用瓷上,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当时,陈设艺术瓷只占小部分,而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今天,景德镇陈设瓷逐渐取代了日用瓷,甚至主要市场也被其他产瓷区取代。设计陈设瓷容易出名,有客观的经济效益。相反,涉及日用瓷的艺术人员无人问津。邵继梅认为,景德镇之所以成为“千年瓷都”、“世界瓷都”,是因为有品种繁多的日用瓷、陈设瓷,有装饰门类齐全的陶瓷人才,而不仅仅是瓷板、花瓶、雕塑之类的陈设瓷。因此,陶瓷艺术家们要学习老一辈艺术家那样重视日用瓷装饰,要以“贯彻十八大、打好陶瓷牌”为己任,不仅要搞好陈设艺术瓷创作,也要重视日用瓷装饰设计,使日用瓷花面丰富起来。希望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各方面积极配合,日用瓷新产品新花面多了,日用瓷市场重新打开,必然会为各家陶瓷厂带来更大的效益,相信景德镇陈设瓷和日用瓷齐头并进一定会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省陶瓷研究所副所长、省工艺美术大师李少景说,景德镇陶瓷的繁荣,陶瓷艺术家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如今,绝大数陶瓷艺术家把精力放在创作收益高的陈设艺术瓷上。陶瓷不仅是艺术陶瓷,也是整个陶瓷产业化,是陈设艺术瓷和日用瓷共发展、共繁荣。一套日用瓷的创作设计,从器型、花面到配套,耗时耗力,而且很难得到社会各方面的认可。同时,日用瓷配套起来很难,像茶杯,企业一般从低端市场买来,再自己设计稍微好点的花面,等等这些都是制约日用瓷发展的瓶颈。我认为,政府要加大扶持,比如,结合大型陶瓷企业,以招投标形式,布置生产任务。近年来,省陶研所注意到日用瓷发展的问题,成立了日用瓷生产基地,销量不错,但规模、花面、品种少,难成规模。要想在日用瓷上有发展,就必须走产业化路线,形成规模、有数量、有质量,才能生产更多的好的日用瓷产品。此外,日用瓷生产需要扎实的陶瓷技艺,一般的陶瓷从业人员,有的不重视,有时候有心却无力,建议从源头抓起,学校要建立专门的学科,针对性研究日用瓷。只有大家都关注到日用瓷,日后日用瓷发展就一定前途光明。
景德镇陶瓷股份有限公司企划处处长汪建辉详细介绍了公司的发展方向。他说,立足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好“陶瓷”、“航空”、“旅游”三张主牌,并且强调陶瓷优先发展的战略,公司制定了发展陶瓷的思路和举措:以营销为龙头,大力发展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电视购物和工业旅游,促进销售;依靠科技创新,立足传统陶瓷、特色陶瓷、高新技术陶瓷共同发展的方向,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大研发力度,注重于时尚旅游瓷和纪念瓷开发;充分发挥“国瓷·红叶”的品牌优势,走低成本扩张之路,实现健康、持续、快速发展;以国有陶瓷企业的改制、重组、上市为目标,带动景德镇日用瓷的发展。在新形势下,公司将以十八大报告及中纪委十八届二次全会精神为指导,注重把企业党建工作和企业发展有机融合在一起,转变观念,推进管理创新和效能管理,构筑和谐企业,促进公司发展。
市陶瓷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廖传铭说,当前艺术陶瓷出现了浮躁现象,真伪难辨,伪大师、假名作,价格背离价值繁衍出所谓的“大师经济”,经济利益驱动着一些陶瓷从业人员,不是在练就扎实的基本功,而是寻找成家成大师的捷径。虽然这只是小部分现象,但给景德镇陶瓷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对于艺术陶瓷中出现的浮躁现象,我们一定要正视,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他认为,一是政府要制定一些政策措施来抵制这一现象的蔓延和继续扩大。比如,建立官方的、权威的艺术陶瓷的鉴定和评估机构,健全艺术陶瓷名人名作的专项税收机制,让艺术陶瓷回归到健康的发展轨道上来。二是树立大陶瓷观念,打好陶瓷主牌。景德镇陶瓷发展到今天,已经不是过去意义上的陶瓷,而是进入到大陶瓷的发展时代。千百年陶瓷文化的底蕴,一个陶瓷产业让一座城市延续至今,决定了景德镇发展的方向,就是打好“陶瓷”主牌。目前,市委、市政府确定打好“陶瓷、航空、旅游”三张主牌的战略,并始终把陶瓷放在主导地位,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们要集中发展高新技术陶瓷、工业陶瓷、特种陶瓷、精密陶瓷,做大总量、扩大规模,在景德镇陶瓷占有重要地位,那么艺术陶瓷也只是被代表景德镇传统手工绘瓷技艺而推崇。三是在艺术陶瓷从业人员中树立“德艺双馨”的典型,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活动,带动广大从业人员提高自身素质,用他们的艺术才能回报社会,回报培育自己的这块陶瓷艺术的沃土——景德镇。
市陶瓷馆副馆长徐桃生就“如何延续陶瓷历史、重新演绎辉煌”发表一番独特的看法。他说,要针对不同行业,采取不同的引导扶持措施。现在艺术陶瓷的发展,百花齐放,从管理角度来说,政府要加以引导,并利用一些艺术联合社、团体等,通过具有代表性的老一辈艺术家的带领,促进艺术陶瓷逐步走向规范;在日用瓷生产上,加工产品占了绝大部分,要推动青花、玲珑等传统产品适合现有市场,行业部门可以做市场调查,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制定激励机制、引导机制,通过有关部门高位推动强强联合,增强竞争力;卫生洁具行业,要走创新之路,随着今后发展,不断淘汰劣势,强化优势,防止资源浪费。抓陶瓷硬性建设的同时,还要抓软件,要宣传陶瓷的大意识。对于下一代,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通过相应教材教育、定期让中小学生走进陶瓷工厂,亲身体验、感受陶瓷文化,只有了解家乡,才能热爱家乡,宣传家乡。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形式的陶瓷展览,通过学者、专家对景德镇陶瓷文化提炼、浓缩,从艺术、文化、历史各个角度,更多的传播陶瓷内涵,吸引大家关注陶瓷,真正让更多的人、让下一代理解陶瓷究竟是什么样的艺术。
市美协艺术顾问委员会秘书长、中国陶瓷设计大师许国胜回顾了陈设艺术瓷的发展史,并提出了陶瓷发展的意见。作为一位从事陶艺几十年的老陶艺家,他说,从1998年开始,艺术陶瓷可谓是蓬勃发展。在艺术瓷界,没有那个国家、那个地区能够媲美景德镇。当前,艺术陶瓷领域确实出现一些乱象,但这只是片面的、小部分的。多年来,景德镇也一直在努力整合资源,有系统的规划、整顿艺术陶瓷市场。通过这几年的评选,景德镇艺术家、大师数量多,这是一件好事,说明景德镇人才济济。以后收藏艺术陶瓷,不仅是看作者的帽子,更重要的是看作品整体效果。针对伪大师、假名作的现象,市人事部门在网站上公布了景德镇所有大师的名单,这一方面,不仅政府要管理,艺术家们也要配合,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相信艺术陶瓷日后发展将会更加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