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China ceramic
网兴旗下网站: 中华陶瓷网  中国瓷都德化网  德化陶瓷商城  网兴网络
网络兴瓷,陶瓷行业第一门户
资讯 企业 产品 供应 求购 搜索 文化 德化瓷
 首页 展会 人才 商城 图库 电子杂志 陶瓷技术 行业百科 营销管理 企业家俱乐部 论坛
频道首页  陶瓷历史  陶瓷文化  陶瓷收藏  名家名作  陶瓷名城  古瓷初识
陶瓷艺术  陶瓷院校  古瓷欣赏  陶瓷拍卖  陶瓷古窑  陶瓷常识 产区特色: 德化  景德镇  醴陵  潮州
信息内容
   
 您的位置: 首页>陶瓷文化>>陶瓷古窑>>|
消失在时光烟雨中的古藤州“中和窑”

发布:2013-4-2 9:20:03  来源: 广西日报 [字体: ]
图为“中和窑”出土的精美瓷器
1

图为“中和窑”出土的精美瓷器
图为“中和窑”出土的精美瓷器
1

图为“中和窑”出土的精美瓷器
图为印花模具。
1

图为印花模具。
“中和窑”烧瓷用的匣钵,后用以建房。
1

“中和窑”烧瓷用的匣钵,后用以建房。


  从藤县出发往北流河边走,约40分钟便到两平方公里范围内满是陶瓷匣钵碎片堆积的村庄,这是千年“中和窑”发掘现场。从其兴盛、湮灭到发现的近千年时间里,这处大规模的古窑,一直沉睡在漫山遍野的松林里。

  “中和窑”,因其发掘之地为藤县中和村而得名。遗址遍地堆叠着成千上万块陶器碎片、匣钵(烧制瓷器的模具)。轻轻扒开泥土,都能抽出一块块有历史感的碎陶片,每块陶片的纹路清晰可辨考古学家们断断续续近50年的田野调查,到目前为止,对其高超工艺、瓷窑来历、兴亡原因等,仍是初揭“冰山”一角。

  探秘“中和窑”

  3月23日,记者随藤县博物馆人员走进中和村。这个位于藤县县城南面约15公里北流河拐弯处、俗名“老鸦塘”的小村庄,有100多户人家。踩在通往村里的小巷,低头一看,是一条瓷器碎片铺就的街巷!抬头所见满是匣钵的农舍墙壁、学校围墙……一路上,我们小心翼翼,生怕脚步一重,就“惊醒”了这里遍地散落的历史文物。

  走得越深,我们的好奇心愈重。这么多文物怎么就能漫不经心地存在着,没有半点珍宝该有的“待遇”?而这一切又与小村浑然一体,仿佛时光仍停留在千年之外。

  随着藤县博物馆原馆长李炎明的描述,“中和窑”脉络渐清。“中和窑”的发现,来自1963年一场暴雨。当时洪水冲毁了不少民房,也让近千年瓷窑遗迹初露触角。”

  考古学家分别于1964年和1975年对窑址进行了两次试掘,发现此窑为斜坡式龙窑,最长51.6米,宽3米,遗址范围长达两公里,宽有半公里。现在山冈上仍可见20多处由瓷器碎片、匣钵堆积成的“山”,从山脚延展到山顶。

  “中和窑”出土的瓷器相当丰富,各种瓷器标本、印花模具、窑具等近2000件,除了极少数成品外,基本上都有残损。出土的瓷器以青釉为主,白釉次之,有碗、盘、杯、壶、罐、灯、枕、腰鼓等,还有匣钵、垫托、模具等。“在试掘过程中发现了一件对窑址烧造年代断定具有重要意义的实物,就是一件飞鸟花卉印花模具,背面刻有"嘉熙二年戊戌岁春李念龙参造"年款。”李炎明说。在一号窑火膛附近出土的数枚铜钱以元丰、元祜为多,这也证明了“中和窑”烧造的年代约始于北宋后期,延至宋元之际,盛于南宋时期。

  窑出精美瓷

  在藤县临时的博物馆,李炎明将包裹严实的“中和窑”青白瓷碗、印花模具拿出来时解释道:“新馆正在加紧建设中,许多文物都没地方展示。”

  青白瓷碗在午后的阳光下发出一股幽幽的青光,釉匀莹润,白中泛青,叩之有金属之声。印花模具则花纹繁缛细腻,布局严谨。

  “中和窑”瓷器配饰花纹多以缠枝菊、牡丹、海水游鱼、孩婴戏水、流云飞禽等为主。“你仔细看这瓷碗,是不是有几个孩子在戏水?”李炎明指着碗中图案说道。

  “有关"中和窑"瓷器的传说,还有很多。现在流传到日本的"九龙杯",据说在盛完水后,杯中九条龙的龙须还会动呢!在炎热的夏天用"中和窑"生产的钵盛白斩鸡到香港,两三天都不变味!”谈起“中和窑”的瓷器,李炎明如数家珍。

  广西博物馆陶瓷考古专家李鸿庆对“中和窑”瓷器给予高度评价:“中和窑”可与景德镇窑的影青瓷媲美。他说,过去只知青白瓷是景德镇宋代烧造的,安徽、福建等地也有宋代瓷窑烧造,但都比不上广西“中和窑”生产的品种好。

  完好无缺的“中和窑”瓷器极为罕见,国内仅有几件,广西博物馆也只珍藏有两件较完整的瓷品。而在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一些皇宫、博物馆却收藏有不少同类藏品。

  《文史春秋》杂志编辑岑沫经过多年考证,认为“中和窑”是以生产外销瓷器为主的一处民间瓷窑。据考证,“中和窑”一般窑口可烧两万余件瓷器。《宋史·地理志》记载,宋代藤州入户籍的有6422户,若每户以5口计约为32110余口,以平均每人每年约用或损坏瓷器3件,则约需瓷器10万件。那么一口窑仅烧四五次就足以供全州的需要。由此可见,必有别的销路,这销路就是外销。另外,“中和窑”瓷器出现的摩羯纹印花模和青白釉摩羯印花盏和多为浅喇叭形碗都未曾在国内出现。

  “中和窑”的发现不仅扩大了我国青白窑窑址的分布范围,也为研究宋代广西手工业和社会经济,以及与东南亚各国往来提供了有利证据。“从1990年最后一次探索到现在20多年了,尽管只揭开冰山一角,但因为挖掘后技术保护欠缺以及种种未弄明的原因,至今没有再发掘。”李炎明说,“中和窑”历史谜团愈发扑朔迷离。

  湮灭仍为谜

  历史上藤县处于浔江与支流北流河的交汇处,是古代岭南水路交通的要冲,是宋代以前中原通往南海、交趾国的必经之路。当地富有瓷土,林木茂密,原料、燃料可就地取材,加上古代烧制陶瓷技术成熟,造就了当时“中和窑”一派“昼则白烟蔽日,夜则红光冲天”的繁荣景象。

  然而,曾经如此辉煌的“中和窑”为何迄今为止没有史书或地方志记载,它又为何湮灭?

  “中和窑”规模之大,产品之多,瓷器之美,又处在重要官驿藤州城郊不远,宋代大文学家苏轼、诗人秦观等名流政客还曾在藤州逗留,但是在他们著作中均无“中和窑”只言片语。岑沫认为,“中和窑”瓷器是专供宫廷、贵族使用或出口外销,其制造技术、工艺属“国家机密”。此外,古时瓷器生产技术、工艺都是口传手授。

  “中和窑”如何湮灭众说纷纭:一说窑主为了追求产量而采用迭烧法导致产品质量低下。另一说法是“中和窑”瓷土、燃料大量开采而枯竭。还有一种假想是由于“中和窑”质优品美,获利甚丰,官逼民纳重税导致窑工弃窑不干。

  民间另一传说则是,南宋时期,北流河洪水大涨,上游漂下不少檀香木,窑工捞起晒干做燃料,烧出的瓷器盛放清水,瓷器里印刻的鱼虾竟会游动。消息传至州府,州官以为神灵吉瑞,将其进贡皇帝。皇帝下令窑工烧制一套“九龙杯”,九条龙和鱼虾都会游动。窑工们惧怕烧不出会游动的“九龙杯”而被斩首灭族,纷纷封窑逃跑,“中和窑”一夜间人去窑埋,湮灭得无影无踪。

  为传承当地的陶瓷文化,藤县去年将“中和窑”申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初步通过了专家评审。

上一页 [1] 下一页
共有  条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同乐
包邮特价:360
荷叶瓶
特价:499
辉煌腾达
特价:488
幽梦
包邮特价:1299
陆羽品茶
包邮特价:888
凌云骓
特价:488
自在春风
特价:599
欢天
特价:999
竹之语
包邮特价:1999
和和美美 甜甜蜜蜜
包邮特价:699
烟雨江南
包邮特价:2999
上善若水
包邮特价:2660
 ·本类最新 更多...
陶瓷名城
·潮州——中国瓷都
·宜兴
·德化——中国瓷都·德化
·醴陵——三大古瓷都之一
·淄博
·唐山——北方瓷都
·景德镇——千年瓷都
·佛山——南国陶都
陶瓷名人
陶瓷文化
关于我们  产品服务  帮助中心  法律声明  诚聘英才  网站导航  友情链接  RSS定阅  新闻调用  联系我们  访客留言
运营商:网兴网络科技 版权所有 (C) 2007-2008 中华陶瓷网 Ctaoci.com Cceram.com
电子邮件:service#ctaoci.com 联系地址:福建德化陶瓷科技园科技大楼二楼 邮政编号:362500 闽ICP备05012475号
电话:0595-23555005 传真:0595-23593359 广告热线:13600777720 
客服QQ: 116225240 合作: 116225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