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垕钧窑遗址位于禹州市神垕镇西南大刘山下,沿白峪河分布在刘家门、下白峪等村周围的数平方公里内。遗址面积七万多平方米,是一组唐至元时期瓷窑遗址群。下白峪是唐中晚期至元代的瓷窑遗址,而唐时期的主要产品是黑釉、茶叶末釉及褐黄釉,有的饰以月白釉斑点,由于这些黑釉的彩斑主要呈蓝灰色和灰白色,与后来的钧釉瓷颇为相似,故被称为唐钧。器形以碗为主,还有钵、罐和拍鼓。胎一般较厚重,碗多里部满釉,外部只施半釉,平底滑口与器壁等厚,口缘圆、无釉;罐多平底,有的有双系,系下端为一兽面;拍鼓外部饰以几条凸弦纹及斑点。另外,该地区出土的唐代黑釉蓝斑瓷片,釉色均匀、纯净、花斑艳丽,呈现处黑、蓝灰、灰白等数种釉色。刘家门瓷窑的时代是北宋晚期至元代,是该地区产品最精的一处古窑址。
神垕钧窑遗址
从北宋末年创烧伊始,就具有很高的烧制水平,烧成了淡雅匀净、典雅美观的天青釉钧瓷,青瓷的烧造水平也极高,釉色娇妍肥厚、澄澈明丽。部分器物仿当时的金银器造型,之后又出现了白釉和黑釉,并有三彩、红绿彩和纹胎产品出现。主要器型有碗、盘、瓶、罐、香炉、盆、枕等。其中带帖塑的花口连座瓶,贴花大香炉、梅瓶和四系瓶等十分有特点。
2001年9月至2002年元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队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总计开挖探方和探沟29个,发掘面积650平方米,清理出不同时代的窑炉遗迹8座,石砌澄泥池3座以及窑前工作场所5处,出土了大批瓷器残件、窑具,总数达十余万片。其中完整或可复原器物有数千件。特别是在河北地清理出的一号窑炉,是北宋晚期至金代的一座土洞式长方形分室式窑炉,窑室中间以一道土石砌建的矮墙将窑室隔为前、后室,因其形制独特,既不同于北方常见的馒头窑,也不同于南方流行的龙窑,属首次发现,该项发掘被评为200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神垕钧窑遗址,因其地处偏僻,人为破坏较轻,较好地保存了历史原貌。2006年6月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神垕钧窑址”(唐至元)与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钧台钧窑遗址”合并,称禹县钧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