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4月18日,在萍乡工业陶瓷产业基地,技术服务中心主任曹南萍向笔者谈起对“中国梦”的见解:未来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将深度融合,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驱动力。
工业陶瓷是湘东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占据全国70%以上的市场份额,湘东也因此成为江西省第一个乡镇企业产值突破亿元的县级区。但经过短暂几十年繁荣后,老工矿区开始面临着能耗资源紧张、环境压力增大等严峻考验,一个产业基础雄厚、体系完备的传统支柱产业经历着转型过渡期的艰难和阵痛。
“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这是陶瓷专家曹南萍一直以来在思考的问题。从上世纪80年代始,曹南萍就和陶瓷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将钻研陶瓷技术当成自己为之倾注一生的事业。30余年来,在自己简陋的实验室里,他先后完成高气孔率高强度陶瓷、高抗热震性陶瓷、高耐磨陶瓷等10余项国内国际领先的高性能陶瓷和环保节能技术,这些先进技术被推广应用到生产领域中,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除在实验室里埋头研究外,曹南萍大多数时候在企业生产车间度过:帮企业查找生产故障和缺陷,解决技术瓶颈、节能降耗等问题……
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陶瓷产业发展严重受挫。曹南萍对市场分析研判的同时,深入到30多家陶瓷企业开展一线调研,从中推导出许多科学预测和指导性意见,创办了《工业瓷都信息》、《产业动态》两份行业期刊,会同湖南大学编制完成了《萍乡工业陶瓷产业发展规划》,为陶瓷行业及相关部门发布、提供了累计10余万字的高价值信息和建议。同年,湘东区委、区政府依据其理论出台了《鼓励、支持陶瓷产业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等重大举措,湘东陶瓷产业开始步入依托科技进步、实施科学发展的轨道。
为企业招才引智,曹南萍每年都组织几次企业管理人员到全国各地的陶瓷科研院所、陶瓷产业发达国家考察学习,并利用自己在行业内的人脉优势,协助企业广泛对接引进科技人才。黄冠化工企业新上的“板状刚玉”项目需要质量极高而又性能稳定的工业氧化铝,他帮忙为企业对接到直供澳大利亚氧化铝品牌的经销商;配合龙发实业公司转型升级需要,他先后从新化电子陶瓷产业基地、湖南省陶瓷研究所等地引进技术攻关人员4名……近几年来,他累计为当地工业陶瓷企业牵线引进行业人才近百名。同时,从国内外各科研院所中广泛搜集最新的工业陶瓷科技成果,每年从几千条信息中筛选了200余项成果向企业发布。
在曹南萍的指导下,湘东80%以上陶瓷企业建立了自己的试验室,并逐步实现转型升级:黄冠化工企业引进国内最先进超高温竖窑煅烧、自动化远程操作生产工艺,投资3000万元兴建了一条年产1万吨的烧结板状刚玉生产线……
“我的中国梦就是借助科技的力量把陶土铸成‘金’”,曹南萍介绍,去年12月份,萍乡工业陶瓷产业基地获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认定,这标志着湘东调整提升、转型升级的目标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今年,他又主动承担起在产业基地筹办博士后工作站的工作,忙于立项报告、课题研究、仪器设备档案等编写,因为他深信博士后工作站的成立将对提高湘东的自主创新水平,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