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泰山文化是华夏文明的缩影。大汶口陶器的发现、磁窑镇晚唐五代时期窑炉的发掘,泰山脚下陶瓷文化源远流长,成为泰山文化的重要元素。
瓷器制作和书画创作是中华文化的两块瑰宝。至清朝咸丰年间,一批供职于御窑的画师,以瓷代纸,将中国书画入瓷,开启了瓷画创作序章。
泰山脚下,聚集了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写泰山、画泰山、研究泰山的专家学者。2010年盛世之下催生的泰山陶瓷艺术研究院,集当代文化精英、博众家艺术之长,秉承历史使命,仔细挖掘、认真研究泰山陶瓷文化;虚心学习、大量借鉴景德镇陶瓷现有的先进技术工艺;广泛涉猎和吸纳各类先进文化艺术元素;集传统现代于一身,以继承求发展。聘请御瓷坊总经理过小明、创作室主任王莹作技术指导;采用国内上乘的泥土材料和最科学的烧制工艺;由国内知名书画家以瓷作纸,泰山松、石、碑刻、书画、遗迹为题材,进行新的创作。一个以陶瓷艺术为载体、书画艺术为形式、泰山文化为内涵的新陶瓷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得到了宏扬和发展。
泰山陶瓷艺术研究院的作品,在青花瓷和釉中彩瓷领域,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得到了原轻工部陶瓷研究所(暨景德镇陶瓷学院)所长占启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丘含、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王采、董伟、况坚的赞叹和肯定。
精湛的陶瓷创作工艺和文雅的书画创作艺术完美结合,堪称中华文化的璀璨明珠。
泰山五千年的陶瓷文化赋予了新的生命和活力,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山东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刘元法在窑炉前查看自己的作品
泰山陶瓷艺术研究院创作室主任李云霞(右)介绍创作经过
泰山陶瓷艺术研究院工作人员介绍作品
注:大汶口陶器知识:大汶口文化属新石器朝代晚期,其分布范围主要在山东境内,北入旅大地区,南达江苏、皖北,西抵河南中部,东至山东半岛,西北见之于黄河北岸。该遗址面积达82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一般2~4米,清理出墓葬189座,出土房址14座、灰坑120多个,绘有彩色花纹的陶器2000。
陶质有红陶、灰陶、黑陶和白陶四类。陶器装饰以镂刻和编织纹最具特色。常见的纹饰则有锥刺纹、附加堆纹、弦纹、划纹和篮纹。彩陶不多。彩陶上以黑彩和红彩绘平行线纹、弦纹、叶纹、花瓣纹、八角星纹等几何图案。陶器盛行三足器和圈足器。器形有罐形鼎、钵形鼎、壶形鼎、背壶、长颈壶、深腹罐、高柄豆等。高柄杯和白陶器是大汶口文化中最具特征的陶器。陶色早期以红陶为主。中期红陶减少,灰陶增多,兼有一些黑陶和白陶。晚期黑陶大为增多,并有少量红陶、灰陶和白陶。制法,早期以手制为主,到了晚期轮制逐渐增多。陶器纹饰,早期有锥刺纹、划纹和少量彩陶。彩陶上多为黑彩线条纹和叶脉纹。主要器形有釜形鼎、钵形鼎、小口带柄壶形鼎、敛口平底钵,也有在上腹部饰彩的陶钵、高柄豆、高柄觚、双耳壶等。中期出现附加堆纹、篮纹、压印纹和镂刻纹,以及施黑赭色和红色的彩陶。彩陶纹样有直线、斜线,弧线组成的花瓣纹和八角星纹等。中期陶器器类较早期明显增多,主要有小口深腹罐形鼎、钵形鼎、盂形鼎、小口深腹罐、平底盉、三实足鬹、敛口钵、高柄喇叭形座豆,小口长颈带鼻壶、圈足尊、高柄杯、盆、簋、勺与漏器等。晚期陶器纹饰有弦纹、附加堆纹、篮纹、镂刻纹等,彩陶则以涡汶为主。器类有罐形鼎、瘦腹背壶(其中有白陶)、宽肩壶、高柄豆、袋足鬶(有白陶)、三实足盉、高柄豆、带把杯、长颈壶等。
磁窑镇瓷器知识:磁窑因唐宋时期古磁窑址而得名。汉高祖七年(前200年),于现镇驻地置钜平县治,属泰山郡。磁窑陶瓷起于五帝时期,盛于唐宋,毕于元。“堡头遗址”发掘出陶窑一座,是新石器时代遗址。目前较大的瓷窑遗址有西太平瓷窑址、湖村瓷窑址、西磁窑瓷窑址等52处。陶瓷制造业涉及方圆600多平方公里,历史上有“东西一百单八窑”和“南北72窑”之说。迄今为止,遗址中发掘出土的有窑具、生产工具等,生活用具以碗为主,其次是罐、盆及各种釉彩人物像、佛像和虎、马、狗、猪、龟、蛙等10多种动物玩具。它们造型生动,工艺精湛。另外还有白瓷斜腹壁形足碗、饰绿点彩白瓷碗、白折腹圈足盘、白瓷瓜棱罐、白瓷双系罐、淡黄釉花沿罐、黑釉铁锈花荷叶罐、白底黑花瓷瓶、粉红瓷罐、酱色釉瓷罐及瓷铃、搅胎瓷球等,纹花有刻花、划花。直到宋末水淹钜平,一些陶瓷工匠纷纷迁移淄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