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珍在创作中
缠枝纹草洗
越窑茶花圆腹瓶
缠枝菊花葵口瓶
跳刀金鱼双耳瓶
五月的上林湖,幽静而秀丽。湖的四周,绿树掩隐着的古窑遗址以及漫山遍野的青瓷碎片,形成了这一世界罕见的露天青瓷“博物馆”。
5月4日,记者来到位于上林湖畔的上越瓷艺研究所,采访越窑青瓷烧制技艺的传承人施珍。这一天,适逢研究所又一个“满窑”的日子。施珍小心翼翼地把装好瓷坯的匣钵搬到窑膛,分行码好,次第安排好窑位。“这里是我近两个月的作品,记不清烧了多少窑了。”施珍轻轻地关上窑门,开始了又一次让满满一窑瓷坯“蝶变”的烧制过程。
走上陶艺之路,施珍有着深厚的家学渊源。施珍的三爷爷施于人是中国现代陶艺教育理论家、景德镇陶瓷艺术学院的创始人之一,姑父徐朝兴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浙江青瓷协会会长。幼时的施珍已展露出不寻常的艺术天赋,音乐美术舞蹈样样在行。16岁时,她随三爷爷远赴景德镇求学,开启了瓷艺之路。随后,施珍考入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陶瓷设计专业。1997年,作为我国第一个陶瓷美术领域的交换生,施珍赴韩国首尔产业大学陶艺科进修。2000年,学成归国后回到慈溪,此时,学院派的扎实功底已让施珍的作品小有名气。回国后,施珍成立了上越陶艺有限公司。在公司成立伊始,施珍经历了无数次“是先走市场还是先要艺术”的心灵碰撞,最终施珍选择了“沉下心来”,让作品来说话。2011年,施珍创立了上越瓷艺研究所,开始潜心研究探索越窑青瓷烧制技艺的传承创新。
上林湖畔层层叠叠的青瓷碎片时常触发施珍的灵感。跳刀金鱼双耳瓶、越窑系耳纹草洗、缠枝菊花葵口瓶……上越研究所作品陈设间摆放着数十件施珍的得意之作,件件釉层柔和淡雅,匀润如玉,灵动清澈。“创作时,我能感到古人的脉动和气息。”从施珍的作品中能看到越窑青瓷的影子,她将代表越窑青瓷艺术顶峰的唐代秘色瓷的三美标准(材质釉色美、器形装饰美、工艺美术美)奉为圭臬,这奠定了她独树一帜的艺术根基。同时,古与今、中与外技艺精华的糅合,形成了施珍作品“黄中带青、青中带黄”个性化的艺术特征。
刚刚结束的两个博览会先后传来消息,施珍的两件作品摘下了最高奖———“卷叶牡丹瓶”获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特等奖,“缠枝纹草洗”获2013义乌“文博会”金奖。
“古窑薪传,青瓷增辉”,这是施珍在微信上的个性签名。创作之余,施珍还要忙着做青瓷烧制技艺的公益传承。研究所的二层小楼时常有成批的陶艺小爱好者光顾,施珍免费提供给孩子们陶泥、烧制工具,教孩子们读懂青瓷内涵。“传承就是要承上启下”,施珍说,“教这些孩子跟艺术创作一样重要。”
“烧制了千年,又消逝了千年。”让越窑青瓷烧制技艺在家乡传承下去,是施珍的“中国梦”,她说要为越窑青瓷文化延绵不绝奉献自己的一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