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杨骥川先生的《杨骥川青花瓷书法作品集》,经由人民美术出版社隆重推出。因与骥川先生有忘年之交、同道之谊,先生以一册相赠。我捧读再三,感慨良多。现书其大要,以表微忱。
1941年,骥川先生出身于书香门第。髫龄即随祖父学书发蒙,从而打下坚实的国学基础。十八岁考入首都医科大学,后以外科名医立身,德高技湛,颇具口碑。后历任西城区副区长、区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工作之暇,上溯钟鼎摩崖,下至晋唐碑帖,经意效法。退休后,先生专注此道,凭借数十载手术台练就腿功之半日不疲,柳叶刀执刀手法之细腻精准,加之悟性极佳,乃至真、草、隶、篆、行诸体皆精,笔笔到位,气势雄浑;尤擅丈二、丈六至二丈等大型隶书、榜书,气势雄浑,风格爽健,格调高古;其用笔内圆外方,中锋、侧锋兼而用之,用墨则枯湿互见,韵律灵动自然。从而铸就了内敛凝神、开合有致的独特书风。淋漓酣畅,大气磅礴,诚可谓“尽精微而致广大”也。
然而,骥川先生每每思及纸寿有限,怅恨于祖父遗墨之散佚无存之余,遂畅想能有一种材料,可将前人作品固化,使之千载不朽。于是,先生想到了青花瓷。
然而,颇引为憾者,书法与陶瓷虽千年并行,却少有干系。历史上陶瓷书画,或出自瓷工之手,或系临摹而来,而书画名家亲手创作者甚少。虽近些年涉足陶瓷艺术的书画家渐增,但多数乃兴致使然,难免浅尝辄止。
而骥川先生却秉持上下求索的开拓精神、光大国粹的使命感,将全部情感与心力融入每件作品的创作过程之中。经过一段时间对坯体、青花料之性状、质地熟悉和适应,总结出如何展现浓淡、虚实、刚柔、提按、轻重的笔画釉色变化,以获得层次、节奏、立体感等艺术效果。尤其是在创作草书、行书、简帛等书体时,笔触的正侧、顺逆、疾涩、折转等变化轨迹和韵味,更可一览无遗。
纵观先生青花瓷书法之创作,将中国书法艺术、青花瓷艺术及传统文学艺术融为一体,为拓宽中国书法艺术的载体进行了大胆探索与尝试,以不同书体、内容、章法、器型之有机组合,不仅展现出青花瓷书法青翠幽靓、凝重质朴的魅力,更充分折射出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审美理念和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