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国珍和他的瓷器
1969年夏,在杭州凤凰山和乌龟山八卦田一带,一个19岁的少年在齐腰深的杂草间独自艰行,他奉命还原一段遗失了数百年的杭州瓷器历史。
44年后,坐在记者面前的他已是一位闻名中外的南宋官窑研究学者。被他视作第二生命的“南宋官窑”瓷器,在萧山宋代名瓷研究所偌大的展厅里,泛着独有的粉青光泽。
叶国珍是浙江萧山宋代名瓷研究所所长、“南宋官窑瓷烧制技艺”非遗传承人、杭州市第二届杰出人才。他用了四十多年的时间,为中国、为杭州还原了一段800年前的辉煌。
着魔般的44年
“那年外国专家来访中国,点名想要"雪拉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青瓷,周恩来总理借此提议恢复宋代名瓷。”位列宋代名瓷之首的南宋官窑瓷自然地成了焦点。
那一年,高考停止,叶国珍休学在家,在研究古瓷的哥哥叶宏明召唤下,他只身来到杭州。
“寻找旧窑址、碎瓷片、原料土和制作工艺遗迹是首要任务。”那段岁月里,每天天蒙蒙亮,叶国珍就骑车从萧山的住处出发,花近2个小时骑至乌龟山八卦田郊坛一带,翻拨寻找。
“颜色如玉,紫口铁足,薄胎厚釉,独特的冰裂纹让人过目不忘。”几十年过去了,叶国珍还记得见到的第一块碎瓷片那种让人着迷的美。
在这些努力之前,南宋官窑一直是个谜。
南宋覆灭后,官窑被毁,工匠失散,有关官窑的原料、配方、烧制工艺传于世上的仅是只言片语。
研究碎瓷片和配方,去各地的博物馆琢磨观摩,2000多次反复分析研究化学组成和胎釉配方,调配数十种原料,无休无止地烧制尝试……此后多年,这一切成了叶国珍生活的全部。
从零开始的研究异常艰苦,但几十年的劳累和辛酸叶国珍很少提起,只是淡淡地笑说:“这东西能让人着魔。”
惊世“克隆术”唤醒沉睡的古瓷
1978年的一天,当一件花瓶从窑中缓缓送出时,叶国珍眼中终于透出惊喜。为了这一刻,他等了近10年。
经专家评定,这批南宋官窑的仿制品与真品相比,无论就外观还是制作工艺上来看,都“无懈可击”,而且制造工艺更趋科学、合理。
1979年,在浙江省科学大会上,叶国珍的南宋官窑古瓷仿制品震惊四座,仿制技术荣获省重大科研成果二等奖。
1989年,官窑仿瓷产品开始大量生产,远销欧美、日本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1991年,叶国珍作为《用杭州紫金土仿制南宋官窑瓷》科研项目的第二发明人荣获国家科技发明奖二等奖。(下转A4版)
荣誉接踵而至,叶国珍成功了。
40多年来,叶国珍陆续有几十项科研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其中南宋官窑薄胎厚釉瓷研究更是填补了国际空白。他的作品先后荣获中国五大名窑大师作品展金奖、西博会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金奖、中国茶与瓷文化展金奖等多个奖项。
他的作品还先后在日本、美国、法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举办个展和联展。2006年单件仿南宋官窑冰裂纹作品售价高达33万元,2008年浙江皓瀚秋季艺术品拍卖中冰裂纹葵口盘拍卖高达52万元,数十件作品被国内外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收藏……
百代消亡 唯瓷永存
为了弘扬杭州本土特有的南宋官窑瓷文化,叶国珍于2005年创办了杭州萧山南宋官窑艺术馆,艺术馆开馆至今一直免费供市民参观。“有时候,你会觉得像穿越回去一样。仿佛看到800年前的杭州,看到那时候的审美与文化。”
叶国珍有个梦想,要把存世的百余件南宋官窑瓷器,一件件地复制出来。令他念念不忘的是台北故宫博物院,那里藏有70多件南宋官窑瓷器。他期待地说:“如果我们能将它们复制并在南宋官窑故乡杭州进行展示,这是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一件大好事。”
“但如果只能复制,那南宋官窑就会变成一潭静水。”除了复制,近几年,叶国珍还创作了一大批艺术创新器型,利用最新的纳米技术对原料进行了改良。
除了创新之外,传承更是他的一件心头事。
如今叶国珍教授收了30多个徒弟,女儿叶佳星就是其中一个。30出头,学艺术出身的叶佳星传承了父亲对古瓷的迷恋,年纪轻轻就已经成为杭州市工艺美术大师。去年,她的一件“南宋官窑纸槌瓶”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
“烧瓷是件体力活。”几十年下来,叶国珍身上已留下了很多“职业病”,但他每天仍然花十几个小时在瓷器研究与创作上,“只要有空,每天我都要制瓷到晚上10点多才回家。就是喜欢。”
叶国珍着“魔”未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