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窑青瓷是一抹明亮的色彩,它曾经青翠了一千年,又曾经消失了九百年,如今,上虞的越窑青瓷研究性发掘让它再度吸引了无数的目光。
上虞为何现在展开大规模的调查发掘工作,它有什么样的背景和意义?“新闻深呼吸”栏目记者走近了它,试图进行还原和解析。
新闻现场
5层土4米深,“夹心饼干”里藏着多少秘密
沿着曹娥江堤塘行车至上虞市上浦镇甲仗村,走过一条弯曲的山路,经过一片竹林,一个7米长、8米宽、4米深的古窑探方展现在眼前。
这个古窑址所在地叫傅家岭。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所谓探方,就是把发掘区划分为若干相等的正方格,依方格为单位,分工发掘。
记者在现场看到,考古人员正在忙着发掘青瓷碎片,遍布在探方内的窑土、匣钵、垫饼、瓷片让人感觉它的古老和壮观。这里的工作人员自信地表示,这项扎扎实实的基础性工作,一定会有惊人的发现。至于惊人到何等程度,答案要到整个研究性发掘工作结束的那天,才能揭开“谜底”。
为了确保发掘工作顺利进行,最大限度地保护仅存的瓷片,现场作业的技术工人都是从陕西等地请来的,具有丰富的考古发掘经验。
记者仔细观察探方剖面,发现如同一块“夹心饼干”,分五层,颜色由最底层的土黄色向上逐渐变深,到接近地表层时呈现黑色。
“这些不同颜色是由不同时期的瓷片堆积形成,越底下的年代越早,从中可推断出这些瓷片的年代。上起唐末五代,主要造烧在宋代,下至元明时期。这里地表堆积如此丰富,可见当时在这里烧制官窑的兴盛。”考古人员介绍说,他们将通过辨识、挖掘、揭露、收集、记录五个环节来进行发掘,根据土质土色区分堆积,确定早晚关系,先挖晚的,后挖早的,按原貌揭露遗迹。
古代窑工的指纹,穿越千年传递珍贵的信息
“之所以选择此处进行探方,是因为这个窑群有代表性。”据上虞市博物馆副馆长杜伟介绍,此次探方发掘,对窑床不挖掘,是因为探方处是当时古窑的废品堆积密集区,是瓷片分布最多的区域。“与发掘窑床不同,探方的好处是相对省时,还能节省经费,但效果却不错,就如同对人体组织进行活检一样,能摸清组织架构。”
昨天,记者在上虞市博物馆的办公室内看到,有关人员正在对一些瓷器碎片归档研究。在一个盘口完好,但只留下颈部以上的盘口壶上,有两个指纹清晰可见。“这是当时的工人在施釉时留下的,尽管这是件废品,但是贮藏着大量的信息,它们能让我们摸清产品的种类、文饰、制作工艺、烧制工艺等等。”
相关人员告诉记者,这个古窑址的探方还有可能扩方,以便采集到更多的瓷片。过段时间,还准备在这个山体的下方几十米处,对盘窑湾古窑址进行探方。
新闻延伸
5年调查350多处窑址,筹划在故宫博物院办展会
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上虞与省文物考古所联合,计划用5年时间,对考古调查资料显示的上虞350多处历代窑址进行调查、发掘,发掘的重点是东汉、西晋、南北朝等早期的越窑青瓷窑址。
“当然,各个时期的窑址会有代表性发掘,掌握的第一手资料越多越好。”据业内人士说,这次大部分发掘之所以不发掘窑床,是因为废品堆积区内已经蕴藏着大量的有关信息,弥足珍贵。“这堆发掘出来的瓷片,虽然没有完整的,但是这个窑址的废品率是多少?为何产出这么多废品等等都值得我们研究。”
研究人员说,研究古窑址内的废品还有许多潜在的价值,它还能帮助建立起相关的数据库。
“这次发掘,我们不急于求成,注重细节发掘。”据上虞博物馆相关人员介绍,哪怕是同一个时代的窑址,烧制的产品不一样,也需要进行发掘整理。而一旦发掘工作结束,还将进行回填,以保护当地的环境。“恢复原貌,不让地表裸露,仍旧保持山林绿化。”
等到发掘和相关研究工作完成,成果将在省博物馆进行展出。“届时,不仅是碎片标本的展示,更是学术成果的展出,让上虞的越窑青瓷重现光彩。”
此外,上虞方面还设想与故宫博物院进行联系,希望发掘成果也能在那展出,进一步打响上虞越窑青瓷这张金名片。
新闻背景
越窑青瓷与上虞的千年情缘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陆龟蒙的《秘色越器》。东汉时,中国最早的瓷器在越窑的龙窑里烧制成功,因此,越窑青瓷被称为“母亲瓷”。釉面青碧、晶莹润泽的越窑青瓷在1000多年间,从宫廷到民间,都广受欢迎,还曾沿着丝绸之路走出国门。
上虞被认为是青瓷的发源地,其境内曹娥江两岸古窑遗址星罗棋布。追溯越窑青瓷的发源地,就在曹娥江两岸的章镇、上浦、梁湖一带,其中60%以上的古窑址位于上浦,由此也印证了东山再起地的上浦在中国青瓷制造史上的重要地位。
上世纪50年代,当时上虞在甲仗一带建排涝渠时,省里的考古专家发现了窑寺前古窑址。而上世纪70年代发现的上虞的小仙坛窑址,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虞的这些发现,将瓷器的起源推前到东汉,具有很高的文史价值。”上虞市博物馆副馆长杜伟说。
前几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中,有上浦当地的群众口口相传,当年,景德镇等地的窑工每当农历大年三十,就要从上浦偷偷挖去泥土,然后供奉在“窑神”前,以期来年烧得好窑,足见当时上虞烧窑技术的成熟。
观点
千年越窑青瓷 能否重现光彩
在上世纪60至80年代,上虞的越窑青瓷在外影响力颇大,近年来,省内的慈溪、德清等地后来居上,关于越窑青瓷的起源和主要分布区域的争论不绝于耳。
上虞有关方面此次下大力气拉网式摸底窑址遗迹,也有意提升当地的文化软实力。
据业内人士介绍,“在前期完成对地表的调查后,又对窑址进行调查,并对窑址进行发掘工作,相当于对上虞境内的越窑青瓷建立‘体检报告’。”
“地基打得深,楼才造得高。”他说,虽然前些年上虞的越窑青瓷在外名声颇为响亮,但大量的基础性调查工作没能很好地跟上,致使这些年中有些停滞不前。当然,此前,上虞的越窑青瓷发掘工作也断断续续地开展着,2004年,上虞对大园坪东汉古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此外,2006年对尼姑婆山的三国、西晋时期越窑进行考古发掘。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后,文化建设提升到新的高度。现在上虞市委、市政府提出,把越窑青瓷打造成品牌文化和特色文化,这使我们肩头感到了沉甸甸的压力。”从前年下半年开始,上虞文化部门制订了具体越窑青瓷的系统性调查发掘与宣传计划,并实施。
有关专家认为,在一系列政策利好的扶持下,文化产业将迎来黄金发展期,成为城市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的新引擎。越窑青瓷,作为物质文化、技术文化、精神文化的融合,有必要予以挖掘整理,因此,当下正在进行的调查发掘工作,就显得正当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