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化,一个师傅从传统龙窑内抱出烧制好的瓷器
我们家,有一段来自西周的记忆
在德化,目前约有十万人从事与陶瓷相关的职业,包括设计、生产、运输等产业链。我们家族的显赫,还可以从各种文献的记录笔墨里略窥一二:
德化的釉白瓷器由宋代的青白,发展到明代中期后,因出现了更好的瓷土而进入滋润明亮、瓷胎致密的乳白时代,家族鼎盛。青瓷、黑瓷、黄绿釉、褐彩等,当年也算是当地的大家子弟了。那会儿,连《马可波罗游记》都有先祖的身影,被带到威尼斯的先祖,还得了个“中国白”的新名字呢。
而德化县陶瓷博物馆的馆长郑炯鑫,则以近期一个学者的发现,为我们家族的源远流长,添了佐证:2007年,德化县三班镇和永春交界的辽田尖山山坡上,发现了西周时期的陶瓷窑址,经鉴定,这是商周时的原始瓷器,主要用泥条盘筑法成型,并用拍印、刻画、堆塑等技法作出各种装饰花纹。
你或许以为,我们家族在泉州地区的起点,就在德化了吧?对我们家族颇有研究的泉州市博物馆馆长陈建中会告诉你:错啦。泉州历朝历代都有窑址生产瓷器,择址上遵循“先沿海,再山区”。因为沿海方便外销,可是砍树烧窑,沿海的树木资源无法满足陶瓷生产了,我们家族是不得已之下,转向山区的。
家谱上,有一个令人忧心的拐点
陈建中馆长深谙我族成长脉络,他总结说,明清沿海海禁时期,陶瓷出口少了,而国内其他烧陶瓷的地区也在崛起,闽南沿海经济发达,材料和人工价格上涨,日用陶瓷生产需求量减少,我们家谱上那个拐点,就是这么来的。
所以,后来我们家族在德化的一枝独秀,引起家中兄弟姐妹们的特别关注。大家关注后总结出来的宝典是这样的:
改革开放后,德化抓准了时机,在工艺陶瓷上率先迈出步子。西方对我们家族的喜爱不减当年,用陈建中馆长的话说,“西方人喜欢陶瓷做成的工艺品,大概每年都要将家中的陈设更换一遍,市场还是需要我们的”。
当然,做生意不是个简单事,据德化相关部门统计数字,现在德化陶瓷产业虽然每年都保持着20%左右的产值增长,但是利润率却以1%~2%的幅度逐年降低。
政府部门的思路是,继续对陶瓷产业进行升级,加快推进陶瓷生产方式、产品结构、销售市场、生产规模等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