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丁蜀镇西望村,随便推开一户农家,看到的也许就是捶泥、弄陶的情景。在这个总共678户农户的村庄,有80%的农户从事紫砂陶艺制作,他们用一双双巧手“砂”里淘金走上了致富路。去年,全村年人均收入达4.22万元,位列全市各村之首。
西望村是远近闻名的紫砂专业村,有200多年的制壶历史。然而,由于手工技艺的缺失,不少“半路出家”的农户选择了模型制壶,批量生产、售价低廉,往往辛苦劳作一年也仅可养家糊口。从“砂”里淘金,如何才能提升“金子”的“成色”?2005年,西望村设立了培训中心,分基础班、提高班、精英班三个层次,请来制壶高手,面向全村村民免费教授手工制壶技艺。“用模型制壶一天能做两三把,收入上百元,上培训班脱产学习一个月相当于少赚几千元,即使免费也没人主动响应。”冷清的报名场面让负责的村会计范介君很伤脑筋,只得一家家走访劝说,王利君就是这批被硬拉来的“壮丁”之一。“同样是制壶,模型里出来的就是‘死’的,而将创意融入手工制作中,成型后就像‘活的’。”一堂课下来,心不甘情不愿的王利君彻底服了,从基础班到提高班,他“赖”在培训班一上就是8期。如今,评上了国家级助理工艺美术师的他制作的手工壶能卖到几千元一把。“现在就是赶我,我也不走了,还有精英班呢。”今年6月开班的消息传来,王利君第一个报了名。事实上,和他一样尝到甜头的村民还有很多。8年来,培训班累计开设10期,培训村民1000余人次,全村有300多位村民取得了工艺美术员及以上职称,其中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2人、国家级工艺美术师20人、国家级助理工艺美术师42人、国家级工艺美术员200多人。
经过系统的培训,西望村的农户们“变身”成真正的手艺人。然而,多年来埋头制壶的生活使他们习惯了“守壶待客”。为了改变这一状况,2009年,村里成立了全国首家以农民手工业为基础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宜兴市丁蜀镇西望紫砂陶瓷专业合作社,采用“制作基地+大户+农户”的合作模式,对社员进行制作技艺培训、提升产品品质。同时,对社员作品进行“西望村”品牌的统一包装,并积极参加广州茶叶博览会、郑州陶艺博览会等各类展销活动。“抱团”闯市场,让“西望村”品牌“走”出了家门。在去年9月举行的第十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合作社受邀参加特展区展出,并一举夺得了唯一的创意营销奖。越来越“香”的品牌,使紫砂成为带动农民致富增收的支柱产业。去年,该村紫砂产值超亿元,户均紫砂收入超过20万元。
“砂”里淘金富了西望村,也让村民们有了更高的追求——传承、弘扬紫砂文化。“总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的西望村紫砂文化公园前期规划设计工作已经完成了。”村党总支书记范泽锋介绍,今年年内,该公园就将动工建设,通过设立壶艺雕塑、陈设制壶工序展示牌等,让进村的客人第一眼就能领略到宜兴紫砂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