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用电后,我们企业4月份电费只有7.36万元,比原来省了2.6万元。”5月19日,福建德化供电公司客户经理孙雅蓉来到德化中逸陶瓷有限公司进行客户回访,该公司副总经理曾昭荣一再感谢供电企业的用电良方。
为企业量身定制用电方案、优化用电建议,助力节能减排,是德化供电公司贴身服务陶瓷企业、助推绿色转型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德化供电公司不断创新服务举措,推广绿色能源,为陶瓷产业优化升级和乡村绿色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油改电” 陶瓷企业转型
“王师傅,欢迎啊!你们可是我们陶瓷厂的节能专家。”5月17日,德化供电公司电窑炉服务队队员王恭取上门为企业提供大客户用电体检。德化宏利陶瓷有限公司负责人郑文滨向我们讲起了他们厂“油改电”绿色转型的故事。
宏利公司是一家颇有规模的陶瓷企业,年陶瓷产值可达1000多万元。从2005年建厂开始,宏利公司使用柴油、轮胎油等能源进行陶瓷加工。由于使用轮胎油燃烧时会排放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污染了生态环境。
2010年,德化县政府提出了绿色瓷都发展战略,将环保指标纳入绩效考核工作。德化供电公司主动到陶瓷企业宣传,为企业量身制定特色方案,并争取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形成了政府牵头,经贸环保、供电企业等配合的政企联动机制。
望着供电企业多次送上的“油改电”宣传资料和贴心的设计方案,郑文滨动心了。抱着摸不准、试试看的心理,他吃起了“螃蟹”,将原有的6条“轮胎油”生产线全部撤下,换上了3条电窑炉。
“被节能减排和电窑炉服务队这么一"逼",我们反倒"逼"出了实惠!”郑文滨幽默的言语中传递出对供电企业的感激之情,“用电生产以后,我们每月烧瓷成本减少了35%,成品率还提高了10%,环保无污染,好处太多了。”
宏利公司走绿色转型、节能减排所尝到的“甜头”,让另外30多家陶瓷企业迅速完成了“油改电”工程。德化供电公司为新改造的企业提供服务套餐,从设计到施工验收等进行全过程跟踪、服务,助力陶瓷企业绿色转型。同时,该公司还组织电窑炉服务队定期进行回访和技术指导,免除企业后顾之忧。
“全县陶瓷企业90%用电能和天然气来烧瓷,电能在能源市场终端占有率超过70%,还德化人民青山、绿水、蓝天。”德化供电公司总经理陈茂新介绍说,以电代柴、代油所掀起的“能源革命”,使德化森林得以休养生息。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7.7%,居泉州市首位,被誉为“福建最佳人居地”和“天然的养生福地”。
农网改造 绿色产业红火
5月21日,我跟随上涌供电所所长郑龙星走进上涌镇下涌村。映入眼帘的是崭新的绝缘架空线路、工艺先进的配电台区,高高挂起的红灯笼展示着农家乐生意的红红火火。
“我们过上好日子,还得感谢供电员工帮村里架好了供电线路。”提起电网建设,下涌村“德化梨”种植户郭仙术赞不绝口。
下涌村是远近闻名的“瓜果之乡”,其中,“德化梨”的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随着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有的配电设施已无法满足农民用电需求。今年3月,借助美丽乡村建设契机,上涌供电所投入资金38万元,新建变压器1台、电杆8基,新架低压线路600米、低压电缆线路2175米,大大改善了乡村用电环境。
有了电力的保障,农民种植规模越来越大,很多村民都给自己的梨果设计了产品商标和外包装,郭仙术一口气给自己的梨果申请了5个专利。今年3月,他在淘宝天猫商城开了一家“德化山梨”旗舰店,最高的“翠冠”品牌可以卖到每公斤40元,销路很旺,给他带来了一笔可观的收入。
“养殖场用电量大,以往供电线路长,用电安全不能保证不说,也造成很大的能源浪费。”在三班镇泗滨村,小龙虾养殖户颜宝华有着50多亩的小龙虾养殖场和数百亩鱼塘,以前每个月的电费都要好几千块。今年2月,三班供电所帮助他对养殖场进行了节能改造后,每个月的电费明显减少。现在颜宝华巡查养殖场的次数减少了,正一门心思搞立体养殖,走生态发展的新路子。
在充足电力和贴心供电服务的保障下,绿色乡村产业正在各个乡镇迅猛发展,描绘出一幅幅绿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