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靖县龙山镇漳窑瓷业发展有限公司半成品生产车间里,伴随着水车碓土机有节奏地运作,震动过滤、淘洗、除铁、练泥等一步步制窑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工人们忙着赶制刚接到200多件的“避邪如意”漳窑瓷订单。
始创于明代前期的漳窑瓷,釉面呈米黄色冰裂纹,器形古朴大方,其精品曾作为朝廷贡品,也曾远销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达4个世纪而不衰。然而随着历史变迁,传统漳窑制作技艺失传近百年。
“由于漳窑技艺失传已久,加上缺乏相关研究资料,漳窑与同一时期的德化窑、潮州窑相比,并不为人们所熟悉,甚至被误认为其他窑的产品,现存于世的很多漳窑精品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52岁的林俊是漳州知名的收藏行家。出于对漳窑文化的热爱,他从上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研究漳窑文化,并收藏了1000多件漳窑瓷器。
研究漳窑文化之时,林俊将重点放在恢复漳窑传统生产工艺上。从2002年开始,他通过参观古窑炉结构,分析古瓷残片、釉的化学成分,实验研制漳窑生产工艺。6年间,他投入几十万元,烧制1000多件瓷器,却仍无法还原漳窑传统工艺。
2009年,林俊通过对漳窑原产地之一的龙山镇古窑址进行考察,并采集了窑址附近的陶土进行配方实验,再经过1年多的配方调整,将漳窑的传统生产工艺恢复,成功烧制了第一批漳窑瓷器。当年6月,漳窑传统制作技艺成功入选第三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保护和传承漳窑传统技艺,2010年4月,林俊在南靖龙山镇创办了漳窑瓷业发展有限公司。计划总投资达5880万元,建设纯古法工艺陶瓷生产线,专门生产礼品瓷和艺术瓷,并辅以建设陶瓷体验区、漳窑陶瓷文化展示馆和陶瓷工艺大师创作室。目前,漳窑瓷业发展有限公司已拥有70亩的漳窑烧制基地,于去年年初顺利投产。
“现在,公司的礼品瓷和艺术瓷供不应求,今年,我打算在龙山建一个漳窑文化创意园,更好地保护传承漳窑文化,将漳窑文化呈现给世界。”林俊介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