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古以来,制瓷的最佳位置都与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景德镇的南面,有一条叫做南河的河流,延绵百折徐徐潺潺地润入湖田,沿着南山北口绕城西下,汇入浩浩荡荡的秀丽昌江。与昌江相比,南河显得并不起眼,但这条河域却因为绵延着以湖田窑为代表的历时700年之久的古代制瓷遗址而享誉中外,吸引着世界各地的陶艺家前来观瞻。其中,尤以三宝地块最为著名,这片世外“陶”源现在已经成了中外陶艺家文化交流的一方乐土。
一
三宝紧临湖田村,离著名的湖田窑不远。从景德镇城区向东郊行进,跨过陶瓷学院老校区南面的南河桥,有一条处于绿荫之中的小路,细细悠长地一直伸向远方,这条路就叫做三宝路,连结起三宝村三宝蓬瓷石矿。就读于景德镇陶瓷学院、旅居加拿大的陶艺家李见琛先生在这块风水宝地上,建起了“三宝”国际陶艺村,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陶艺家们前来观瞻和栖息,这里也顺其自然,成了中外陶艺家文化交流的一方乐土。
在三宝陶艺村门口,一件标志性的作品赫然映入眼帘——千年陶艺墙。院子里有几百块红砖搭成的照壁,那是来此创作交流的国内外陶艺家的作品。
天然的小溪,贯穿着陶艺村的工作区和生活区,柴窑、电窑以及西方盛行的乐烧窑和盐烧窑应有尽有,有陶瓷创作、制胚、绘画、烧制的场所。
与此同时,这里还有三宝国际陶艺博物馆,收藏了英、美、法、日、韩、澳等国家和地区的陶艺作品,约千余件。
三宝陶艺村的地上青石铺路,间或有陶瓷碎片组成的图案镶嵌其中;木质房屋;石礅和房瓦上长满青苔。一切古朴、宁静。
1998年,陶艺家李见深买下这个叫“四家里”的农舍,恢复了中国传统的陶瓷生产场景。每天有近10名工匠在这里用最原始的方法生产陶瓷和制陶工具。
经过10多年发展,这个占地16余亩、建筑面积1万余平方米的研修院不仅成为国际陶瓷艺术文化交流平台,同时还成为当地一个旅游景点,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来此休闲度假。
2012年7月,这里被江西省文化厅正式命名为景德镇三宝国际陶艺村博物馆。
随着慕名而来的外国朋友越来越多,2000年,三宝国际陶艺村正式对外开放。10多年来,先后接待了来自全世界的艺术家陶艺家和各界专家、学者友人和重要机构人员数千人。
二
提及三宝的得名,当地人们回答得都很迁强,有说当地出产的杨梅酒是一宝,也有说肥壮的白鸭是一宝,比较靠谱的答案则是“松柴、瓷石、南河水构成了三宝”。
然而,纵观景德镇昌江东河、南河流域都长着极为茂密的松柴林,裸露着一百多平方公里的瓷石矿,遍地是宝,为何独独这里称为“三宝”呢?有一位民间收藏家透露,三宝蓬是郑和驻扎帐蓬留下的地名。这也许是真正的缘由。
提到三宝蓬,就不得不提三宝蓬的水碓了。三宝蓬的村民至今仍以开采瓷石和制作瓷泥为副业,他们的主要工具,仍是水碓。古老的水碓的确已老了,无论是鼓车,还是下脚龙(水流从上面冲击轮翼带动碓支的叫鼓车;水流从下部冲击轮翼带动碓支的叫下脚龙),叶片最后一次置换都不知是在哪个朝代了,上面布满了苔藓,就像几百年的石拱桥缝一样。建有沉浆池的碓棚也破败了,只有石凿的臼,虽然在漫长的岁月中早已凹陷,却依然还有足够的厚度,承担着槌杵昼夜不停的舂捣。
当年,三宝蓬水碓遍布在通往南山山麓的这条溪水上,溪水发源自三宝双坑村背后的“金溪山”、“石膏坞”。依靠丰富的山林资源水资源,三宝犹如一条天然的生产线,从矿山运来的矿石,经过水碓作坊的加工后制成的原料,送往下游的杨梅亭窑、湖田窑使用。三宝古矿岭、三宝水碓、杨梅亭窑、湖田古窑址,因此连成一脉。
景德镇沿河溪所建的水碓盛况,清人曾以诗描述过,诗云:“碓厂和云舂绿野,贾船带雨泊乌篷。夜阑惊起还乡梦,窑火通明两岸红。”“重重水碓夹江开,未雨殷传数声雷。舂得泥稠米更凿,祁船未到镇船回。”祁是徽州的祁门,镇就是景德古镇了。
如今古镇的水碓仅集中在瑶里、湖田和三宝一带山里,剩下不多了,再往后还会越来越少。随着现代化粉碎瓷石的技术越来越高超先进,离人们最终彻底放弃水碓的日子也许不远了,这是时代的变迁,也是谁都无力阻止的。
三
在三宝,时常能看到与陶瓷有关的场景。
山脚下不时出现窑房,象画上的明朝的房子,廊下整齐地笃着一捆捆的木材,配上头带斗笠的窑工一边忙活,暮地给你时空倒流的感觉,在这万籁俱寂的山间小路只合吱咯吱咯响的独轮车行走。
著名的三宝陶艺村看似普通的农家小院,院子里从外面引入的小溪,水清见底,躺着瓷碗、瓷片,有的掩埋了一半在泥里,间或有老妇人挎着篮子不紧不慢地来洗菜,古老的木制农具静静地待在一边,倚着土墙阔大的芭蕉,树儿、叶儿、草儿自由自在地长着。原木的大门、原木的长凉亭、原木的农家米桶椅子,坐在上面听雨声滴哒,看老奶奶洗菜,渐渐地会回味出,这里不是苏州、扬州精致工笔画似的厅院,它随意、简单、毫无章法,却野趣天成,仿佛一幅大音无声的写意画。
屋内有个很大的大通间,由家具和堆在地上的瓷器分隔空间,房顶高大,天光暗淡。地上排着很多待风干的瓷碗瓷壶,有匠人在小转台上拉泥坯,桌上有画了一半的瓷器,有颜料碗。不时有老外匆匆穿堂而过,踩着木楼梯上而楼了,可能他刚刚和外面的烧窑师傅切磋好烧瓷器的特别要求。来到二楼,有老外艺术家们在专心地忙碌构思他们的艺术品。累了抬头就能看见窗外群山,云雾缭绕。也有些艺术家坐到阳台的竹椅上对着远山静静沉思。
这些生活场景构成了一幅世外“陶”源风景画,让人留连忘返,回味无穷。这其实也是陶瓷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