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西部矿产资源丰富的省份,据有关数据显示,贵州省已探明的的煤炭保有量为16亿吨,总储量为41亿吨,粘土保有储量2563万吨,高岭土1543万吨。丰富的资源带动了当地工业的发展,距离省会城市贵阳市仅有26公里的清镇陶瓷产业就以贵州省内丰富的陶瓷生产原料作为支撑而发展起来。
作为和云南易门产区有着同样发展背景的西部陶瓷小产区,清镇产区近年来发展如何,产区前景如何,是否会走上易门没落的老路?近日记者带着疑问对贵州省清镇市陶瓷工业区进行了走访。

清镇的陶瓷企业有着“创办一流企业”的决心,但是却被原料、交通、人力资源等多种因素所困扰。
封闭式发展的利弊
在坐小巴车前往清镇中八工业园区的路上,分布着贵州燃气储备站、水泥厂、焦化燃气厂以及原料厂和建材厂。而陶瓷厂却位于“深山”里面,可以说是工业区内最偏远的地方,“是为了减少环境污染,所以设厂偏远?”记者的疑问油然而生。
一条弯曲断裂的水泥路直通山里,山不算高,用当地的话来说只能算是“小山丘”,清镇总共六家陶瓷厂依稀就坐落在山丘间的平地上。当记者来到第一个陶瓷厂的时候,看见厂区办公室的门口旁边,赫然挂着“清镇市软环境重点监测点”的牌匾。这是一个拥有一条外墙砖生产线的小型陶瓷企业,而企业老板正是原来在云南易门产区办过陶瓷厂的闽商林厚荣,因为易门产区的没落转而投向清镇。厂房里传出轰隆隆的机器声音,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也闲坐着聊天,一切看似平静而悠闲。林厚荣表示,因为市场原因,自己已经打算再坚持两三年就不再办厂了。面对红枫瓷业厂今后的发展,他也不愿向记者透露太多。
距离红枫瓷业不远的是百隆陶业,这两家陶瓷厂都位于工业区显眼处,其余的都相距数公里远。百隆陶业办公区的两层楼房正对着厂门口,楼层中间挂起的“依法保护环境,创建环保企业”的大横幅十分醒目。
据百隆陶业设备主管盛锦林透露,百隆陶业2005年建厂,目前企业只有一条瓷片生产线,远离市区,注重清洁生产也是为了响应政府号召。产品主要在贵州省内的中低端市场销售。面对今年市场逐渐复苏的情况,盛锦林表示,百隆陶业自今年开年后,终端销售情况良好,市场需求和生产相比去年有15%—20%的增长。虽然如此,但盛锦林还是谨慎看待市场回暖的情况,并表示“开年到五月份增长情况并不能说明全年情况,关键还得看6、7、8月份的情况再做定断”。而对于目前清镇陶瓷产业的发展情况,盛锦林认为,目前清镇陶瓷产业总体面临的情况还是受原料成本和用人成本提高,以及交通不便利等因素的制约,这也影响了清镇陶瓷进一步的发展。
制约清镇陶瓷厂发展的原因很多,产品也属于大众化产品,交通也不便利,不过在大环境不佳的情况下,他们却生存了下来,而且整体发展情况还不错,企业也有着自己的生存之道。盛锦林道出了清镇陶瓷厂狭缝生存的关键:“我们这里有六家陶瓷厂,其中两家生产瓷片,两家生产外墙砖,两家生产地砖,基本上没有冲突,而且正好满足市场的需求。如果生产同类产品的厂家多了,自然就会出现产品过剩,这种情况在我们这里不存在,所以每个厂都有各自的销路。”
作为清镇六家陶瓷厂中生产管理最为规范的陶瓷企业,绿洲陶瓷是2011年底开始投入生产的企业。据了解,绿洲陶瓷只有一条生产内墙砖的生产线,产品主要销往贵阳、安顺等周边地区。对于盛锦林反映制约清镇陶瓷发展的问题,绿洲陶瓷董事长薛成瑞也表示,最关键的就是交通问题。交通不便,让生产出来的陶瓷产品销路受到严重制约。而绿洲陶瓷厂门口的路还不是水泥路,一到下雨天,道路泥泞,坑坑洼洼,给进出陶瓷厂运货的货车造成诸多不便。
原料和人力资源仍是老大难
清镇的六家陶瓷厂中,厂里管理层和普工之间地域、文化、层次等方面的差别很大。管理层基本都是广东人,或是在广东陶瓷企业内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工人都是本地人,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地人才十分匮乏。而之前打着为清镇陶瓷厂提供人才支持旗号的贵州大学,虽然开设了与陶瓷相关的无机材料工程、材料学等专业,但却也并未为清镇注入太多人才,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几乎都流向了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
交谈中得知,盛锦林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今年年初才来到百隆陶业,拥有专业知识和技术的盛锦林也成为了百隆陶业的合伙人之一。面对多数校友都选择成熟的陶瓷产区发展,盛锦林对自己来到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的处境一笑置之。
“其实这边也挺好,一步一步地来。像我们这里的厂如果想要进一步壮大,比较困难,壮大的条件不充分,比如市场原因、成本、设备、土地等原因。我们厂今后发展主要就是放在产品升级方面,进一步扩大规模暂时还不会考虑。”对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盛锦林开玩笑说,“能熬过2012年的厂都很不错了,我从东部来到贵州就是希望给企业今后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
绿洲陶瓷于2011年底投入生产,是本地公认的最规范的企业,而薛成瑞无疑也是当地最有胆识的陶瓷企业家。
薛成瑞告诉记者,自己在投资建厂前期做了大量的调查,并对企业进行了清晰的定位。正是瞄准了本地同类产品竞争小的特点,才决定投资建厂,并且现在厂里的生产和运营都逐渐步入正轨。“我以前没做过企业,现在知道了,最头疼的问题就是‘人’,管理层、工人选用和管理是企业最大的问题。”薛成瑞无奈地表示。
据他介绍,绿洲陶瓷厂生产线全场380米,目前拥有300名员工,也是沿用从广东招募管理层、普工招用本地人的用人模式。但是因为生活、工作环境落差较大,办厂一年多来,管理层都出现“逃离”现象,这也让薛成瑞在管理层人才的选用上难以应对。工人方面更是进进出出,严重影响了企业正常生产。
“工人更是难管,好不容易教会了一个熟练工人,又走了,新来的又要重新教,说不定刚做熟练又走人了。”对于目前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薛成瑞也显得很无奈。而面对今后企业的发展,他也表示:“广东陶企的成功经验非常宝贵,我在建厂之初已经遵循广东陶企的办厂模式。管理上,更需要在广东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加入一部分本地管理办法,内外结合,不断探索。”
本篇文章来源于自陶城网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注明出处 网址:http://www.fstcb.com/quyuxinwen/39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