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瓷器师傅正在制作陶丕
6月14日上午,抢救“缸窑文化”成果展在长春市华联古玩城举行,吉林省文化厅厅长林君参加。活动中,陶瓷艺术家现场进行缸窑瓷器制作。
景德镇陶瓷原料已快枯竭
王景亮,景德镇美术家协会会员,出身景德镇陶瓷世家。6月14日9时30分左右,王景亮来到华联古玩城6楼展厅,开始制作一个有公鸡图案的瓷瓶。
“我们景德镇的陶瓷原料已经快枯竭了,剩下的被相关部门保护性封锁,我们看好了吉林的陶瓷原料。”王景亮说。
我省制瓷原料受到关注
大约10年前,位于吉林省缸窑镇的一种制瓷原料——球磨粘土引起了景德镇制瓷人的注意。于是,大量制瓷商来到吉林省,对这种制瓷原料进行研究。“在景德镇,基本有半数以上的制瓷商都会选择吉林的这种原料,‘缸窑文化’也再次引起制瓷界的注意。”王景亮说。
古尘,吉林省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长春市文化产业联合会副主席,就是他发起了抢救“缸窑文化”的行动。
“我省的制瓷历史有800余年,但不为人熟知,希望通过我们的抢救,让长春成为“北方瓷都”。古尘说。
活动将在6月30日结束
10时20分左右,吉林省文化厅厅长林君宣布:抢救“缸窑文化”成果展正式开展。
据了解,此次活动共展出国内艺术家为抢救“缸窑文化”创作的各种形式陶瓷艺术品400多件,价值2000余万元。同时,吉林省刀画、东北风民画、京剧脸谱、萨满艺术等陶瓷作品也会展出。
另外,活动将在6月30日结束。如果您想要欣赏缸窑瓷器,快抓紧时间来大经路与长春大街交会处附近的华联古玩城吧。
■相关链接
缸窑镇得名
源自烧酸菜缸
缸窑镇位于吉林市龙潭区东北部,距吉林市区45公里。2012年6月,记者曾到吉林市缸窑镇,对其状况做了相关报道。2007年,缸窑传统制缸烧制技艺入选吉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明末清初,吉林省就有烧瓷工艺,有烧制生活用瓷的民窑53座。后来,清政府封拆民窑50座,只留下3座用来烧制百姓腌制酸菜用的大缸,缸窑镇因此得名,形成了具有东北地区特色的制瓷“缸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