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千年古瓷都——德化,瓷器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输出商品,被誉为“中国白”、“东方艺术珍品”。目前,德化共有陶瓷企业1400多家,近10万从业人员,年产值上百亿元,形成了传统瓷雕、西洋工艺瓷、日用瓷齐头并进的产业发展格局。
明代白釉瓷闻名世界
德化有着得天独厚的瓷土资源,制瓷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自宋代以来,历代能工巧匠便利用德化瓷的强烈阴柔美感的独有瓷质,发挥他们的“迁想妙得”和技艺,达到材质、题材、技艺的完美结合。
德化县陶瓷博物馆馆长郑炯鑫介绍说,德化瓷雕的传统技艺有捏、塑、刻、搓、削、刮、接、擦、划等。其中的捏塑法更是令人叫绝,人物的手、足、珠串、花饰、璎珞都是随手捏成,精巧、纤秀、逼真。德化瓷雕,冲破了官窑的种种繁琐羁绊,没有宫廷用瓷的富丽,而充满着情趣盎然、生动活泼的民间生活气息。德化白瓷具有质地洁白、细腻如玉、釉面光滑、击声如磬的特点,故有“中国白”之称。德化白瓷不求色彩之华丽,而是追求单纯、素洁、典雅之美。
盛唐之后,德化陶瓷业已经相当发达。到了南宋时,瓷窑烧制技术又有新发展,烧制的白瓷器型大、胎体薄、釉色滋润、白度高、透光度强,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宋末元初以屈斗宫窑为代表,进入氧化烧成新技术阶段。明代,德化瓷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银泥烧出象牙白,冻玉凝脂总不如。”在德化窑瓷中,明代白釉瓷代表了当时德化窑烧瓷技术的最高成就,器物造型、烧制技术、产品质量、生产品种、工艺水平、装饰艺术等方面的综合发展水平都远在宋元之上。
其中,以何朝宗为代表的瓷雕塑闻名世界,被誉为“东方艺术珍品”,因而“天下共宝之”。何朝宗善于运用泥塑、木雕、石刻各种技法之长,根据瓷塑工艺的特性,使雕塑艺术和优异瓷质巧妙结合,造型精巧优美、人物形神兼备、衣纹线条清晰,自成独树一格的“何派”艺术。英、美、日、德等地的国家博物馆和部分收藏家藏有何朝宗的作品。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其达摩瓷雕、盘膝观音,为国家一级文物珍品。他精湛的瓷雕艺术达到了德化窑古代工艺技术成就的高峰,被誉为“瓷圣”。
正因如此,德化白瓷器正式见诸古代史册便始于明代。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闽人黄仲昭编撰的《八闽通志》卷二十六物产篇载:“白瓷器,出德化县。”至明代晚期,德化窑业日臻全盛。当时泉州人陈懋仁所著的《泉南杂志》载:“德化县白瓷,即市中博山佛像之类。”
晚清之后,仍有民间艺人如苏学金、许友义等在艰难岁月中坚持继承陶瓷文化传统,锐意创新。苏学金的《捏塑瓷梅花》《木兰从军》《关公》等瓷雕作品先后在巴拿马、英国、日本等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为德化瓷争得荣誉。1930年,许友义师徒为仙游龙纪寺特制的瓷塑《五百罗汉》,形态各异、形象逼真,亦为中国瓷坛珍品。
注册大师商标品牌
改革开放以来,德化陶瓷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德化陶瓷有很强的新产品开发能力,现每年新产品开发设计都在2万件以上。陶瓷产品外销到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国最大的工艺陶瓷生产和出口基地;国内营销网络十分健全,在不同大中城市设立中国瓷都·德化陶瓷营销中心、陶瓷营销网点2万多个。”德化县品牌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说道。该负责人介绍,德化陶瓷、德化瓷雕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德化白瓷2008年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率先成为拥有国家标准的瓷类产品;德化瓷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现代陶瓷,要有保留地创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苏清河曾说:“不是破除旧有的就叫创新,而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融入现代人的审美和技艺。”如今,百花齐放的“大师经济”正在沿着传承创新的道路健步行走。目前,德化拥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5名,省级大师57名;还有一大批新生代的市级(35人)、县级(1201人)工艺美术师,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大师梯队。特别是县级工艺美术师人数很多,相当一部分人还很年轻。“这些都是推动产品推陈出新的主力军、品牌建设的主力军、发展大师经济的主力军。”德化县长欧阳秋虹表示。
“德化陶瓷业走到今天,已经到了‘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德化正以推动民营企业“二次创业”为契机,重点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品牌打造、文化引领、环境建设五个方面下功夫。据了解,德化积极申报注册大师商标品牌,目前,陈仁海已获得省著名商标,何朝宗、苏清河、柯宏荣和陈桂玉、陈明良、赖礼同、郑燕婷、陈明华已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受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