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溪,静静地流过晋江磁灶镇。800年前,这里十分热闹繁忙,溪流两岸分布着不少窑址,生产的陶瓷就直接在溪边装运上船,沿着梅溪运往泉州港,远销海外。
陶瓷文化,是中国文明的一部分。中国闻名于世界,瓷器在其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中国一词的英文china原意是瓷器。当我们梳理闽南文化在世界的脉络时,怎能没有陶瓷文化的身影?它们曾随着闽南人出洋的足迹,改变了东南亚国家人们的生活方式。
本报记者_董瑞婷
人生一大喜,
他乡遇“瓷器”
2011年3月,中国水下考古队队员、泉州市博物馆馆员张红兴,因水下考古培训项目,入住一家位于菲律宾苏比克湾的酒店。
进入酒店内,曾在晋江博物馆工作过的张红兴惊讶地发现:酒店老板私人博物馆收藏的不少瓷器中,竟然有磁灶窑址的器物。
军持、执壶、四季罐、酱釉扁罐、陶炉,一样样具有磁灶窑明显特征的器物,吸引住了张红兴的眼球。
“近百平方米的展厅里,所陈列的出水器物几乎都是中国所产,其中,宋元时期的以磁灶窑、德化窑器物为主,但磁灶窑的器物占有四分之一强。”张红兴说,酒店老板本身是一名潜水爱好者,所展览的陶瓷器都是靠近菲律宾南中国海这一带打捞而来的,其中,闽南窑口的器物占了近八成。
在菲律宾的一些博物馆中,能看到磁灶窑的器物,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但是,令张红兴没有想到的是,一个私人的博物馆,竟然也有这么多磁灶窑的器物。
“这从另一个侧面可以看出,磁灶窑的外销陶瓷在国外有一定的市场和地位。”张红兴说,在他多次曾参加的南海一号、华光礁一号等国内重要的水下考古活动中,时常会发现磁灶窑的器物,而且数量也占到了一定的比例。
磁灶窑产品是这样卖到海外的
“早期东南亚一带人们的饮食习惯主要是用树叶盛饭、用手抓饭,出洋的闽南人从中发现了商机。”晋江市博物馆馆长吴金鹏说,磁灶窑的产品主要以生活用品为主,而且价格便宜,因此当闽南商人将磁灶窑的产品带到东南亚的时候,很快就大受欢迎,并改变了当地人的生活习惯,提升了他们的文明。
那么,晋江磁灶窑的产品是如何销往海外的呢?
2007年3月10日至5月12日,中国20多名水下考古人员在西沙群岛奋斗近两个月,沉睡海底八百多年的“华光礁1号”古沉船终于呈现在世人面前。
考古队员从中戗救性发掘清理出大量民用瓷器、铁器,少量铜镜、铜钱等,其中以瓷器为主,完整及可复原的近万件。而这批瓷器几乎全部来自福建,其中更不乏古磁灶窑的品种,器型主要为碗、碟、盒、壶、盏、瓶、罐、瓮、缸、钵等,纹饰以花草纹居多,也有少量的人物、动物作为题材。
“中国的陶瓷制作技艺领先于世界,从出水的不少磁灶窑器物来看,即使是和国内的瓷器相比,制作算是粗糙的生活用品,在古沉船上数量还比较多,可见,当时磁灶窑址的这些器物,船主都能卖出去。”张红兴说。
据介绍,从近年来水下考古的发现来看,磁灶窑的陶瓷器外销兴盛于宋元时期,一般从泉州港装船出发,当时船主还会装上茶叶等货物。船只起航后,沿海往南走,经过西沙群岛,再分别前往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每到一个地方,聪明的闽南商人并不是一次性就将瓷器抛售一空,而是先卸一部分货物,售卖以后买上当地的特产,再装满船只继续航行到下一个国家,直至船只装载满了各国的珍稀物品才开始回航。
记者也从泉州市海交馆了解到,泉州港湾所发现的后渚港沉船、法石沉船,都是从国外远航后归来不慎沉没,水下考古发掘发现,船上还有船主从国外载回来打算售卖的香料等货品。
“海丝”考察点
千年外销史
作为泉州“海丝”考察点中惟一的外销陶瓷生产基地、我国东南地区外销陶瓷的重要产地,磁灶窑的产品不仅销往东南亚,还有陶瓷工匠把制陶技术传播到海外。有关资料显示,明代的时候,就有磁灶吴姓的陶瓷工匠就前往菲律宾,在异国他乡开窑生产。晋江市博物馆馆长吴金鹏告诉记者,磁灶窑生产的军持、龙瓮都是外销的主要产品。其中,军持被伊斯兰教的信徒用来盛装“圣水”,作为净手器。
吴金鹏说,宋元时期,磁灶窑的产品以海外市场为导向,其产品后来在日本、韩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泰国、柬埔寨、斯里兰卡、埃及、肯尼亚、南非等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及非洲国家中多有出土,常见藏于这些国家的博物馆、美术馆,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干隆《晋江县志》对此也有相关记载:“瓷器出晋江磁灶乡,取地土开窑,烧大小钵子、缸、瓮之属。甚饶足,并过洋。”
从南朝晚期至今,磁灶烧窑的历史已有1500多年。令人欣慰的是,千年来,磁灶人一直继承祖先留下的制陶技术。改革开放后,更是专业生产建筑陶瓷,获“中国陶瓷重镇”的荣誉。现在,磁灶还有多家品牌陶瓷企业的产品,远销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