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公鸡碗”成了网络上热论的焦点话题,究其原因是有网友发布了一组香港TVB影视剧照,其中无论是1983年拍摄的《射雕英雄传》,还是去年收视火爆的《大太监》,甚至连周星驰系列电影,几乎都用了同一款碗,即印有公鸡图案的“公鸡碗”。无怪乎,网友们调侃TVB节约到家,戏言其“公鸡恒久远,一碗永流传”。
事实上,“公鸡碗”在早年曾流行于广东和闽南一带,另被称之为“鸡公碗”和“鸡角碗”,几乎家家户户的碗、碟、汤匙等陶瓷餐具上,都印有栩栩如生的公鸡图案。“公鸡碗”图案用红、墨绿、黑等简单色彩,很随意地彩绘着公鸡、芭蕉和花卉,粗犷之中流露出一股古朴之美。“公鸡碗”通常口大底小,体型较阔,是一般饭碗的两到三倍,很适合男丁吃饭,也极富内涵,寓意公鸡啼鸣,早早唤人们起床,催人奋进,象征着起家、富贵、添男丁。
为何碗上画的是公鸡,而不是其他动物呢?在农耕社会,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公鸡作为司晨,是人们生活的警钟。并且,在我国传统观念中,雄鸡是辟邪化吉的神物,有“玉衡星散为鸡”的说法。古人还认为鸡有“五德”,所谓“鸡具五德:首顶冠,文也;足傅距,武也;见敌能斗,勇也;遇食呼群,仁也;守夜有时,信也。”如此一来,公鸡便兼备了文、武、勇、仁、信五种品德。
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公鸡碗”以物美价廉,经久耐用的特点和美好寓意,赢得了广大人民的普遍喜爱。如今,随着造型精美,图案华丽的新式餐具的替代,朴素的“公鸡碗”渐渐淡出了家庭的视野,但却也因此逐渐受到了收藏家们的欢迎。我曾在一位搞瓷器收藏的朋友那里,有幸见到几只民国时期的粉彩“公鸡碗”,碗口菱形,大概是由于人工绘画印模烧制的原因,每个碗上的公鸡、花草均不相同,极具收藏价值。
如今,在某些老字号的粤菜馆,仍然可以一觅“公鸡碗”的踪迹,且不单餐具全是清一色的“公鸡碗”,更有“公鸡杯”和“公鸡碟”等。端坐馆中,以“公鸡碗”就餐,豪迈之气平地而起,怀旧之情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