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夙愿就是想在昆明建立一个能够展示景德镇历代陶瓷艺术和云南陶瓷文化及云南民族文化的博物馆。”云南瓷源陶瓷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昆明市工商联景德镇商会执行会长杜宝松来滇打拼十余年后,如今正在四处奔走呼吁,希望得到相关部门支持,通过建设陶瓷文化博物馆的形式来展现中国渊源流长的陶瓷文化。
两地陶瓷文化渊源流长
在他眼里,瓷器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它所蕴含的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也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之一。而中国的陶瓷艺术荟萃和巅峰则在景德镇历代的陶瓷精品中得到了充分展示。
“除了景德镇瓷器之外,云南的陶瓷文化同样也具有非常独到的特色。”他介绍,云南虽然地处西南边陲,但就陶瓷历史文化而言,有它的独到之处和相对独立的体系,曾经与中原同步。四川的邛州窑、会理窑,湖南的长沙窑、铜官窑在历史上都与云南的陶瓷有联系,并相互影响融合。
资料显示,唐宋时期,南诏、大理国已有比较成熟的青瓷和高温施釉陶瓷生产系统。云南在元朝末年、明清时期烧造的青花名扬海内外,西双版纳傣族慢轮制陶更是原始陶艺的代表,香格里拉藏族尼西
黑陶从雪域高原一路走来,实用而美伦美焕的华宁绿白釉陶正在崛起,古朴拙雅的建水紫陶,展现浓郁民族民间风俗的云南瓦猫,所有这些,都展现了云南陶瓷灿烂的历史与辉煌的现在。
1971年生于著名“瓷都”景德镇的杜宝松,从小便与各式各样精美的瓷器生活在一起,耳濡目染,陶瓷艺术与陶瓷文化早已融入他的生活、渗透他的思想,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在他的身上,有一种独特的艺术气息,就像流传千年的瓷器上那刚柔并济、精美绝伦的笔墨一样。
很小的时候,杜宝松便与陶瓷为伴,经常盯着陶瓷上各式各样的图案发呆,想象着图案的寓意,想不通的时候,就去问大人、问老师、问陶瓷厂里的师傅,直到弄懂为止。遇到喜欢的瓷器样式或者喜欢的瓷器图案,他都会当做珍宝一样收藏。
久而久之,陶瓷艺术和陶瓷文化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根植在他的灵魂里。
欲搭建陶瓷文化展示平台
回忆起2001年来昆创业之初的艰难困苦,他很是感慨。当时经在昆明做生意朋友的介绍,杜宝松想办法凑足了路费,“从大哥厂里赊了一卡车的瓷器到昆明卖。在南屏街一个老巷子里租了一块空地,开始在昆明经营瓷器。”白天卖货物,晚上就直接用纸板垫着睡在地上。半个月的销售额就达到了10多万元,卖完后觉得收入很不错,就连续拉了三卡车的瓷器来卖,同样得到了很好的回报。
在经历了创业途中的几起几落之后,2007年,他成立了自己的陶瓷公司——云南瓷源陶瓷艺术有限公司,并加入了昆明市工商联江西商会。自此,他正式有了属于自己的陶瓷企业,他想把景德镇的陶瓷艺术播撒在云南这块神秘的土地上,发扬精深博大的陶瓷文化。
2008年8月,杜宝松作为发起人之一的昆明市工商联景德镇商会正式成立。他信心十足地说,商会就是景德镇老乡的家,一个情感的纽带,人多力量大。通过
商会这个平台,和老乡一起把景德镇陶瓷文化在云南发扬光大,使景德镇陶瓷能够在云南占有一席之地。同时,由于云南的陶瓷文化的推广力度等诸多因素,造成云南的陶瓷业逐渐萧条。
杜宝松表示,现在云南正加快文化建设的步伐,尽早实现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因此,希望能利用景德镇的陶瓷文化、云南陶瓷文化与云南的区位优势相结合,创办一个能充分展示景德镇、云南的陶瓷艺术和云南民族文化相结合的博物馆,为广大的陶瓷爱好者进一步了解景德镇、云南的陶瓷发展历程、文化、精粹及云南的民风民俗提供平台。杜宝松说:“如实现建博物馆的梦想,计划投入数亿元将该博物馆打造成集陶瓷文化展示、销售和宣传云南文化的窗口,为云南的文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同时,利用这样的平台,更好的促进与南亚、东南亚市场之间的文化交流,从而实现资源共享,捕捉到更多的商机。”
杜宝松表示,目前该项目在场地方面遇到困难,他希望有关部门能给予扶持,从而能尽早实现在昆明建陶瓷博物馆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