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最初的“三山两江一海”到广东佛山、山东淄博、福建晋江、四川夹江“四大产区”的形成,再到经历三次建陶产业转移(以佛山陶瓷为主)后新兴建陶产区的涌现,最后到“后佛山陶瓷时代”的来临,我国建陶产业在这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哪些变化?新产业格局的构筑为产区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如何应对佛山陶瓷产业空心化所产生的众多不确定影响?
在本期“陶城大讲堂”尹博士专场第五讲中,尹虹博士将就“产业格局与产业转移”这一话题,详细理顺我国建陶行业产业格局的形成历史与变化过程,深入剖析产业转移对新产业格局与产业体系所造成的影响,并在提出“后佛山陶瓷时代”概念的基础上,共同探讨产区的发展与升级之道。
基本产业格局 三山两江一海
我国建陶产业发展经过八十年代的引进消化吸收后,逐步形成了若干个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在八十年代,除了佛山、唐山、淄博三大建陶产业集群之外,尚有温州地区和宜兴地区,前者依靠西山瓷砖厂的历史带动,后者依靠陶都的基础,均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九十年代初,人们普遍用“三山两江一海”(佛山、唐山、博山、晋江、夹江、上海江浙)来描述我国的建陶产业格局。
九十年代,温州地区随着“西山瓷砖厂”(中国第一块墙面砖的诞生地)被香港上市公司收购而消失,温州的建陶产业也基本同步消失;宜兴地区留下来的主要是琉璃瓦、西瓦;唐山地区随着著名陶企“唐山建筑陶瓷厂”的逝去,唐山建陶也渐渐淡出人们视线,现在主要是卫生陶瓷产区。福建的晋江及四川的夹江,基本都是八十年代起步、九十年代崛起。长三角地区的台资、外资陶企均为相对较高端品牌,但其总量与市场份额都相对较低。
四大产区
到九十年代后期,我国建陶产业主要形成四大产业集群:广东佛山、山东淄博、福建晋江与四川夹江。进入新世纪后,这四大产业集群不断扩大,发展成为:以佛山为中心的泛佛山地区(开始主要含周边的肇庆、清远、河源);山东地区的淄博与临沂;福建地区的晋江与闽清;四川地区的夹江及周边地区(含丹棱、乐山、眉山)。但是基本上产业格局没有太大变化,这种格局一直维持到2005年。
2001—2005年,四大产区集群扩张的同时,其产业格局也开始动摇。期间,江西高安凭借长期发展建陶的基础,已逐步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河北的高邑及辽宁的法库也开始大力发展建陶产业,还出现了云南易门、新疆米泉(后改称“米东”)具备20多条生产线规模的产业集群。
不过,这并没有动摇我国建陶产业四大产业集群的基本格局。以佛山陶瓷为主的广东产区,以淄博、临沂陶瓷为主的山东产区,以晋江、闽清陶瓷为主的福建产区及以夹江陶瓷为主的四川产区,其陶瓷砖产量总和一直保持在全国总量的80%以上,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2008年。其中以佛山陶瓷尤为突出,在产品质量、品牌形象、产业规模、完整的产业链等方面都非常优秀。
产业转移
在市场经济主导下,一个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都会迎来产业扩张与产业转移。我国建陶产业转移主要发生在2000年以后,可以说,佛山陶瓷是建陶产业转移的主角。2000—2010年,佛山陶瓷产业转移出现三轮浪潮。
第一轮佛山陶瓷产业转移
第一轮大概从2000年开始,主要以新中源陶瓷、奥斯堡陶瓷、广乐陶瓷、中盛陶瓷等陶企从佛山向四川夹江地区扩张,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新中源陶瓷在夹江地区的企业从落户发展到高峰期达19条生产线。这些陶企当时都是看中了夹江地区的天然气资源与当地廉价的土地、陶瓷原料、劳动力资源。
在佛山陶瓷扩张概念的引导下和燃料成本的压力下,佛山陶瓷出现了第一轮产业转移。最终,夹江陶瓷高峰时超过300条生产线,产量超过3亿平方米,产能逼近5亿平方米,当地出现了新万兴、建辉、米兰诺等一批拥有10条生产线的陶企,其产品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品牌知名度得到快速提升。
这一轮的佛山陶瓷产业转移,虽然促进了夹江建陶快速发展,但也给夹江地区环保、节能减排增加了较大压力,直接导致夹江地区天然气供应不足,迫使不少陶企自建煤气发生炉,重回燃料使用原点。这一轮产业转移之后,夹江建陶几乎放弃了原有的红坯(页岩)瓷砖,致使红坯产品这十年来没有太大提升,仍然停留在较低档次的层面。
第二轮佛山陶瓷产业转移
第二轮是始于2002年佛山陶瓷向周边的肇庆、清远、河源等地的转移扩张,当时的代表陶企有新明珠陶瓷、宏宇陶瓷、蒙娜丽莎陶瓷及东鹏陶瓷等,其中也涉及到不少福建陶企,如:协进陶瓷、大将军陶瓷、和谐陶瓷等,这一轮陶瓷产业转移在佛山周边形成了一个数百亿元产值的建陶产业。
第二轮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主因是当时南海市(县级)市委书记调任肇庆市市长,上任伊始立刻规划了两个陶瓷产业工业园(近4万亩地),不少南海陶企都在肇庆设厂,很快成为泛佛山陶瓷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为第三轮佛山陶瓷产业转移中被转移的南海陶企,在佛山周边留下了一块可贵的基地。
第三轮佛山陶瓷产业转移
第三轮陶瓷产业转移是从2006年开始,以新中源陶瓷落户湖南衡阳为起点,然后在全国各地开花,主要以长江流域的江西、湖南、湖北等地为主,同时也涉及到东北的法库、河南的鹤壁、内蒙的鄂尔多斯等地,这一轮陶瓷产业转移是一轮典型的扩张转移、产业全面再布局转移。高峰时期是在2008年和2009年。
这一轮产业转移扩张,使我国建陶产量从2005年的35亿平方米发展到2009年的超过64亿平方米。短短四年时间里,全国产量增长近30亿平方米;再增长到今天的近90亿平方米(2012年)的建陶产量。
福建陶瓷、山东陶瓷等都加入了这轮转移扩张行列。佛山市政府及淄博市政府“整治提升”陶瓷产业的态度与做法,大大加速了这轮陶瓷产业转移的进度。2009年,佛山市禅城区陶瓷产业整治办曾公开通报,两年时间里禅城区已有87家企业完成关迁转移,共拆除窑炉269条和喷雾干燥塔l55个,分别占原总数的66.4%和62.5%;淄博市政府出台《淄博市建筑陶瓷产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2009-2011)》,规划用三年将淄博市建筑陶瓷由12亿平方米控制到7亿平方米之内,实现淘汰转移落后生产线200条,产能5亿平方米。从统计数据来看,此后山东省的建陶产量持续下降,2012年下降到9.3亿平方米。经过这一轮建陶产业转移扩张,全国新兴建陶产业基地不断兴起,全国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建陶产业基地超过30个,建陶产品制造区域化与产品销售市场区域化的特征正在全面形成。
第三轮佛山陶瓷产业转移,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成主要动因,带有很强的政治内涵与行政色彩。这一轮全国范围内的陶瓷产业转移、扩张、重新布局带动了全国建陶产业的均衡发展,加速了各产区产品的品质进步与品牌提升,正在形成我国建陶产业的新格局并推动了我国建陶产业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这种带有扩张内涵的产业转移还包括闽清陶瓷,闽清陶瓷大概有3—4亿平方米的产能,但地处山区,仅十几年,闽清陶瓷已经成为法库、易门、米泉、内黄等地陶瓷企业的主力军。第三轮陶瓷产业转移过程中,或曰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不少陶企顺势进军房地产开发行业,形成一次小小的上下游联动。
建陶产业新格局
经历了多次建陶产业转移之后,我国建陶产业的新格局已经形成。原有的佛山陶瓷引领四大产区的基本产业格局正在被彻底打破。广东、福建、山东、四川四大产区建陶产量在2008年之前一直占有全国产量的80%以上,现在已经被彻底推翻,数据见右表。四省建陶产量占全国产量份额由2008年的84.37%下降到2012年的65.74%。这个数据在未来还将继续下降。
广东产区龙头地位不改
广东、福建、山东、四川四大产区的概念已经被彻底推翻。2011年年底发布的《全国瓷砖产能报告》显示:江西省陶企每天生产制造陶瓷砖产能达331.61万平方米,超过四川省250.95万平方米,陶瓷砖生产制造产能列全国第四。
目前全国陶瓷砖产区第一梯队广东、福建、山东、江西、四川,2012年产量之和65.51亿平方米,占全国总产量72.85%。目前全国陶瓷砖产区第二梯队(1-5亿平方米产量)有:辽宁、湖北、河南、广西、陕西、河北、重庆、湖南八个省市地区,2012年年产量之和20.58亿平方米;占全国产量22.89%。
而2010年仅有四个省份的陶瓷砖产量在1—5亿平方米,产量过亿的省份总共8个。2012年过亿平方米产量的省份共13个,1-5亿平方米产量有8省份。第二梯队陶瓷砖产区的迅速增长扩大,表明陶瓷砖行业大面积扩张的同时并适当区域扩张。
产业发展增速显著
高速发展、扩张的同时,新的产业格局打破了旧的产业格局,显露了建陶产业新格局的发展方向,新形势、新格局下的建陶产业与产区发展已经受到行业、政府与陶企的普遍关注。近几年我国建陶产业的发展明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是扩张,“十一五”期间产量成倍增长,连续八年产量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二是产业转移,佛山陶瓷产业转移是我国建陶发展史上最大的一次产业转移,佛山陶企在全国各地建厂圈地4万多亩;其三是整治提升,以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为实质的整治提升,使佛山地区关停转的陶企达70%,山东淄博产区陶企关停转近50%,福建晋江产区已经明显感到这方面的压力,夹江产区已出台了相应政策,甚至是高安产区政府也有所动作;其四是再布局,从表像上看几乎就是遍地开花,新兴建陶产区如雨后春笋,广东的河源、恩平、云浮,江西的高安、景德镇、丰城,广西的藤县,湖北的当阳、蕲春,湖南的岳阳、临湘、衡阳、茶陵,辽宁的法库、建平,陕西的咸阳、宝鸡,安徽的淮北、萧县,河北的高邑,内蒙的鄂尔多斯,山西的阳城,河南的鹤壁、内黄,云南的易门,新疆的米泉等。2009-2011年,建陶产品产量每年增长超过50%的省份平均有8个,其中大部分都超过100%。
市场区域化特征明显
由于物流成本的比重增加,建陶产品市场区域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并直接导致了生产制造区域化。建陶产业过于集群易导致环保与能耗的压力,新的建陶产业格局将全面表现出大范围的相对分散以及小区域的有限集中,(也许一地集中100—150条生产线是一个比较合理的规模)。在建陶产业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新兴建陶产区将在原材料优势、能源优势、相关区域优势等方面的竞争中,逐步完善新的建陶产业格局与产业体系,我国建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将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正在形成的建陶产业新格局将对老牌建陶产业基地(如淄博、夹江、闽清、晋江、佛山等)的产能、销售、品牌等各方面都将形成冲击。
各个新兴建陶产区的强弱优劣竞争也将全面展开,这其中最明显的是以“中国建筑陶瓷生产基地”(江西高安市陶瓷工业园)为中心并拥有数百条生产线的江西产区,如何在有限区域范围内消化全部产能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还有鄂尔多斯包头内蒙建陶产业基地形成,对淄博陶瓷北上、法库陶瓷西行将增加多少竞争?如果陕西、山西建陶产业全面崛起,鄂尔多斯建陶又会面临怎样的挑战,对夹江陶瓷北上产生多大阻力?这些新兴建陶产区将在相关区域市场的竞争中逐步完善新的建陶产业格局与产业体系。
随着建陶产业格局的逐步形成完善,市场区域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一方面没有层次差异定位的平行多品牌策略凸显市场保护管理难度,另一方面市场新格局的变化正在不断影响着建陶产品的销售体系,区域经销商代理体系结合自建渠道的分公司制、大额直销的混合型营销模式开始出现。
佛山陶瓷产业转移及我国建陶产业新格局的构建已经步入尾声,我国新的建陶产业体系正在形成,后佛山陶瓷时代开始来临,我国建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正在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后佛山陶瓷时代
2007年我曾在《论“佛山陶瓷转移”》一文(《中国陶瓷》2007,43(10),3-5)中提出了“后佛山陶瓷时代”的概念,并针对后佛山陶瓷时代的即将来临,就后佛山陶瓷时代的应对进行了一些讨论。
我认为,我国建陶产业已经进入了后佛山陶瓷时代,新的产业格局雏形已经形成,新的产业体系正在全面构筑。事实表明,在第三轮佛山陶瓷产业转移过程中,佛山市政府基本完成了关停转70%的佛山建陶生产制造企业的任务目标,佛山陶瓷企业家在清远、肇庆、河源、开平、恩平、韶关等地大量投资,在江西、湖南、湖北、河南等地大规模建厂设点布局,一方面政府完成了以节能减排淘汰低端为实质的佛山陶瓷产业转移,另一方面陶企完成了以扩张、再布局、生产制造销售区域化、利益最大化为内涵的佛山陶瓷转移。
通俗地说,后佛山陶瓷时代就是全面改变佛山陶瓷为首的几大建陶产区的建陶产业格局。目前全国建陶业格局遍地开花的现象非常明显,市场区域化与产业区域化围绕着成本最低化正在逐步形成,佛山陶瓷的概念正在向全国各地渗透,佛山陶瓷自身的概念正在逐步淡化。
所谓新的产业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主要是指目前在全国范围内虽然已经形成几十个建陶产业基地,但这些产业基地还没有接受足够的风雨,各个新兴建陶产区的强弱优劣竞争才刚刚开始。
后佛山陶瓷时代的发展,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之一就是佛山陶瓷空心化的影响程度有多大,佛山陶瓷会像“莺歌陶瓷”那样?或有其他产区陶瓷来替代佛山陶瓷?我个人的看法是,在后佛山陶瓷时代、在未来二十年都不存在,为此笔者有这样几点看法:
其一,后佛山陶瓷时代是以市场区域化利益最大化为核心,建陶行业一枝独秀的时代已经正在逝去;其二,江西建陶产业经过近几年的迅猛发展,目前的瓷砖产量也仅是广东陶瓷的1/4,要在短期内突破10亿平方米产量,尚有难度,像泛佛山陶瓷区域达到20亿平方米的产量则更加遥远;其三,佛山陶瓷的产业链配套方面及其他产业基础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无与伦比,目前还看不到那个新兴产区可以望其项背,若干年后,即使佛山陶瓷的概念淡化,其他产区取而代之的现状可能基本不存在。
后佛山陶瓷时代已经来临,佛山陶瓷的概念是否还将继续?是不断淡化还是扩大延伸?无论佛山陶瓷概念是不断淡化还是扩大延伸,似乎都意味着区域品牌的概念越来越弱。诺贝尔陶瓷、马可波罗陶瓷的巨大成功,正在喻示着佛山陶瓷之外将有更多新军崛起。是围绕具体品牌的概念还是区域品牌的概念,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