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福州10月3日电(记者 董建国)“如今,再想让洋人们乖乖买我们的陶瓷产品,可能不是那么容易了。对于陶瓷业来说,今年寒冬不仅远没离去,甚至还在加剧。”不少陶瓷经营者对记者如此感叹。
福建省德化县是中国最大的陶瓷工艺品生产和出口基地,现有陶瓷企业1400多家,从业人员10万余人,年产值上百亿元。作为外向型经济,受到外需不振、原材料涨价和人工成本上涨等影响,当地陶瓷产业已进入“微利时代”。
据泉州海关的数据统计,今年1-7月德化陶瓷出口1.5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5%。虽有上涨,不过在不少业者看来,陶瓷出口前景并不乐观。
对于陶瓷业来说,近年来频发的反倾销调查无疑是最严重的“外患”。今年7月,巴西公布陶瓷餐具反倾销案初裁结果。相关数据显示,此次初裁就将使案件涉及金额高达7000万美元,逾千家中国陶瓷出口企业会受到影响。
事实上,中国陶瓷出口已面临“多事之秋”。除了巴西之外,近年来,欧盟、韩国、印尼、阿根廷等地的贸易保护政策,也对我国陶瓷出口已经形成多方压制的态势。其中,欧盟、韩国对我国瓷砖曾征收最高达69.7%的反倾销税,而印尼对我国陶瓷餐具征收的反倾销税更是高达87%。
随着各国反倾销税的实施,不少业者反映,今年国外来的订单变少了,一些小厂的日子不好过了。记者从德化一些陶瓷企业了解到,目前一些企业库存预计要近半年才能消化。
“以前出口到欧美,一个家庭一年会用两套餐具,现在是两年可能只用一套了。”德化龙鹏艺瓷总经理苏建堆感叹,“陶瓷业越来越不好做了,不少做了十多年陶瓷的现在转行做房地产和矿业。”
频发的反倾销调查加剧了中国陶瓷业低附加值之忧。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透露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作为日用陶瓷第一大生产国,产量约占世界产量的七成。我国虽是一个陶瓷生产大国,却不完全是一个强国。
德化县经贸局副局长苏玉卿告诉记者,目前我国的陶瓷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出口产品以中低档为主,附加值较低,在国际市场售价不高。
“我们工厂里前几年满员时有工人3000多人,现在只有1000多人。整个行业毛利润只有10%左右,不少企业甚至是在"零利润"硬撑着。”苏建堆说。
面对内忧外患的双重夹击如何破局?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在应对国际贸易摩擦情况下,陶瓷出口企业一方面应积极合作,参与应诉;另一方面,也要寻求升级改变的机会。如受此次巴西对华瓷砖反倾销的影响,一些企业将减少对巴西市场的出口,将重点转为新增的重点区域如开发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
而在市场改变的同时,技术创新也是陶瓷行业改善生存环境的关键。德化春秋陶瓷有限公司郭新端副总经理说,过去陶瓷产业只讲销量不讲技术创新,附加值过低。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未来陶瓷业必须要提高技术水平,在产品和渠道两方面进行差异化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