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海洋,人类从远古开始,就充满着求知的欲望,充满着探索的热情。历史一页页翻过,人类漂洋过海,从事商贸、文化交流的海上交通路线,凝聚成了“海上丝绸之路”。
18日,由福建博物院牵头的“丝路帆远——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七省联展”在省博开幕。这是国内规模最大的一次“海丝”联展。从中,我们能领略到海上丝路的千年风貌,也能感受福建在“海丝”中的特殊意义。
跨越七省的“寻宝”联动
3年筹备,跨越7省选“宝”,45家博物馆联办,300余件“海丝”精品……我们迫不及待地进入展馆,与这些远道而来的历史证物对话。
自远古到明清,历史的纵深在这里浓缩。一枚“广陵王玺”金印,把我们带回到东汉。这是东汉初广陵王刘荆的佩印,印刻篆文“广陵王玺”四个字,字体刀法遒劲老练,是汉印中极为罕见的珍品。这枚仅重123克的金印,却是国宝级文物,也是南京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据省博宣教部主任助理杨景斌介绍,1784年,日本发现了另一枚方形金印,刻有“汉委奴国王”,与“广陵王玺”金印在尺寸、重量、花纹、雕法和字体上如出一辙,很可能是出自同一工匠之手,应是东汉王对该国的赏赐。“广陵王玺”金印的发现因而成为中日两国交往的最早实物证据。此次展览,是“广陵王玺”金印几十年来第一次走出南京博物院。
“广陵王玺”金印,只是本次展览集结的45家博物馆“镇馆之宝”中的一件,众多的展品,是从一万件各馆珍藏中精挑细选而出,是海丝最具代表性展品的集合。
福建博物院院长吴志跃介绍,为了办好本次展览,省博从3年前就开始筹备,所涉及博物馆之多、工作之复杂,在福建乃至全国的展览中都属少见。“三年来,福建博物院集合骨干力量,走遍了七省的山山水水,过眼文物近一万件。当一车车文物运抵福建时,我们很感动。我们创新了馆际跨省联合展览的策划实施,在全国博物馆界打造出一艘陈列展览的‘航空母舰’。”
中国博物馆协会“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主任、甘肃省博物馆馆长俄军说:“跨文化区域的资源互用,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这次创新的联合办展的模式,也为中国乃至世界展览带来一个成功的实践范本。”
据悉,本次展览分为“艰涉鲸波、探索远洋”(远古-秦汉三国时期),“港埠渐隆、海路绵延”(两晋-唐五代时期),“碧海云帆、货通万国”(宋元时期),“大洋通衢、丝路涅槃”(明清时期)四个单元,展示了海上丝绸之路兴起、发展的历程,并进一步探索了古代中国与世界交流的深刻内涵。
海上福建,“海丝”重镇
近几年,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在沿线省份不断升温,各省也争相举办相关活动。此次“海丝”史上规模最大的联展,由福建牵头、在福建展出,这在展览的策展人、省博陈设部副研究员汪震看来,福建当之无愧。
“海丝联展由福建来主办是实至名归的事情。福建有几千年的海洋文化发展历程,而且在发展中海洋文化一直是经久不息,没有间断。从昙石山时期海洋文化的起源,到宋元时期泉州港成为国内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之一,海上丝绸之路几千年来一直和福建的发展紧密相连。海外贸易的发展推动了福建经济文化各方面的进步,福建也对海上丝绸之路绵延起了重要的作用。比如,福建盛产的陶瓷、漆器等产品在海外众多国家、地区,包括东南亚、日本、朝鲜,甚至非洲都有发现;在航海方面,福船是航海最重要的一种交通工具。可以说,福建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汪震说。
在汪震的带领下,我们一览福建“海丝”的发展脉络。
进入展馆,我们看到的第一个展品,是新石器时代的贝铲,距今已有5500至4000年。汪震介绍,这是由牡蛎壳制作成的生产工具,主要用途是在滩涂上挖掘、切割毛皮、耕作等。它在闽侯昙石山遗址出土,证明远古时期,福建地区的祖先就与海洋结缘。这是“海丝”的起源。
历史上,福建地区海上贸易发展的第一个小高潮,是在五代王审知时期,当时海外贸易活跃,许多外国商品纷纷涌入福建地区。展馆中,有一尊波斯孔雀绿釉陶瓶,形状像一个橄榄,通体施孔雀绿釉,釉质晶莹。汪震说,从造型和釉色上看,这是典型的古代波斯地区的风格。这尊陶瓶是在王审知儿媳刘华墓中发现,它的出土,见证了当时福建与西亚地区的往来。
到了宋朝,随着全国经济中心南移,福建地区的海上贸易迎来了辉煌时期。在“碧海云帆、货通万国”展区,我们能看到从南宋早期木质沉船“南海一号”中发现的德化窑、磁灶窑、义窑瓷器。“这些在‘南海一号’沉船中发现的瓷器,说明福建当时是外销瓷器重要的生产地,特别是德化窑,从宋代一直到明清,影响巨大。而晋江的磁灶窑,它所生产的瓷器带有很强的外销色彩。”
明代初年,郑和下西洋的壮举见证着中国古代航海的巅峰。而郑和七下西洋,均从福州长乐启程入海。从长乐显应宫出土的“巡海大臣像”,也证明了福建作为当时郑和船队最重要的候风和人员物资补充基地,对郑和下西洋的航海过程起到重要的作用。
申遗,先要认清价值
提起海上丝绸之路,“申遗”是绕不开的话题。去年,福州、南京也相继加入海上丝绸之路“申遗”,使“申遗”队伍扩大到九个城市。
俄军介绍,目前丝绸之路“申遗”已经进入了最后的阶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申遗专家在沿海都已考察过。此次展览,对“申遗”工作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当我们在做这件工作之前,都没有想到它对‘申遗’起到如此之大的作用。它让我们重新认识这条远古时期的交通之道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让我们重新认识,在现代社会,交通仍然是沟通人和人、区域和区域、地块和地块之间最大的交流平台。它是让我们整个世界走向和谐的重要的沟通之路。”
对于福建在“申遗”中扮演的角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文化遗产专员杜晓帆告诉记者,福建作为沿海省份,离东南亚、日本地理较近,从北方向东南亚、欧洲、非洲等地航行的船只,都会在这里停泊,在这方面,福建的地理优势较为突出。他说:“我之前去泉州比较多,泉州在宋元时期,作为中国和中亚国家各种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它的历史价值在‘申遗’中非常重要,多元文化特别是各种宗教文化,现在在泉州也能看得到,这方面的价值是比较大的。”
杜晓帆介绍,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8年提出的,并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项目。“当时提出这个项目的初衷是,通过我们的研究印证历史上国家之间关系的各个历史时期,唤醒现代人的记忆,以达到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目的,让不同国家、不同人种能够增进了解,终极目标是世界和平。”
近几年,“海丝”沿线城市兴起了“申遗热”,杜晓帆说,这对“海丝”的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但“申遗”要抓住遗产的价值研究,不能“跑偏”:“我们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过程是对遗产的价值进行重新认识和提高的过程。我们要认定它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对当地的人、对社会、对国家有什么作用?我们的目标就是要保留这个价值。如果只是为了申报而保护,申报之后再看游客是否增加,这说明我们对遗产的价值还没有清楚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