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盛饭喝水的器皿多是陶瓷制品,并且品种繁多,即便是装酒的壶都有很多种。这些陶瓷的瓶瓶罐罐在今天看来都是非常的漂亮,堪称精美的艺术品。很可惜这些今天罕见的陶瓷瓶罐今天大多已经绝迹,随着时间的流逝存留下来的将越来越少。
白釉莲花温碗注子
注子
唐末出现的一种瓷质酒器。喇叭口,短嘴,嘴外削成六角形;腹部硕大,把手宽扁。晚唐执壶颈部加高,嘴延长,孔加大,椭圆形腹上有四条内凹和直线,美观而实用。五代时流与口平,容量增大;壶底改成圈足,壶身以椭圆形为多。宋代执壶,壶身多呈瓜棱形,流、口及柄等高,柄较长,更为实用。元代执壶以玉壶春瓶为壶身,流贴于腹上,较宋代为长,高度一般与壶口平行,并向外倾斜;在流与颈之间以S形饰物。柄与流对称,下端贴附腹部,高与流平行或稍底,产品以景德镇青花器为多,浙江龙泉窑也有烧制。明永乐朝执壶形制与元代相仿,把高,流长,壶身如瓶,较为清秀。
汝窑花口水注碗
注碗
碗的一种式样。温酒具,与注子配套使用。一般碗壁直而深,有的通 注碗, 体呈莲花形,使用时碗内放适量热水,注子内盛酒置于碗中。宋代南北瓷窑均有烧造,以南方居多。
明釉里红缠枝牡丹纹执壶
执壶
执壶,最初的造型是由青铜器而来,南北朝早期的青瓷当中,已经完成了这种执壶的造型。其后在唐宋两代是金银器中的一种酒具,这从唐宋绘画上是很容易看到的。直到现在,还有宋代青白瓷的执壶流传下来。
宋龙泉窑青釉暗刻花汤瓶
汤瓶
“回回家里三件宝,汤瓶盖碗白帽帽。”这是宁夏广为流传的回族谚语。汤瓶原为熬茶、熬汤之用,后来作为回族沐浴净身的专门用具,至少也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 “汤瓶”有很多名称,古时称唐壶、唐瓶壶,又称汤壶、汤瓶壶、君迟、洗壶等。汤瓶除了作大、小净外,一般家庭都用它来洗浴净身,老人们说这样洗清洁卫生、文明健康。
北宋 白釉刻花经瓶
经瓶
造型小口,短颈、长腹。因体长下部削瘦,多置于瓶架之中。经瓶在宋代就十分盛行,明朝以后被称为梅瓶。在宋朝,民间生产了很多经瓶,一般在大小酒铺里都能见到。到了明清,御窑厂大量制造各式各样的经瓶,而且造型越来越优美。有的用来装酒,供皇帝使用。有的便成为了宫廷陈设品。清乾隆的经瓶肩部特别丰满,几乎成一条直线。腰部以下收得较直。经瓶讲究图案化,龙纹较死板.。嘉庆年间的经瓶造型多样,有的向宽短型发展,有的向瘦长型发展,胎体与乾隆时期区别不大,釉色的白度较乾隆时高,而釉的质地较乾隆时有所下降。经瓶花纹比较多样,但艺术品位较乾隆时期差。
南宋西坝窑玳瑁釉倒流壶
南宋西坝窑玳瑁釉倒流壶构造图
倒流壶
由于向壶内倒水需从底心管口倒入,又称倒灌壶、倒装壶。据有关资料记载,“倒流”壶在宋代时最为出名。到了元代,其工艺发展得更加炉火纯青。据《元代瓷器目录》记载,“倒流”壶的制作工艺比较奇特,烧制需经过3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较复杂。将这3道工序烧制好后,然后依次连接起来才组成了构造精巧的元代“倒流”壶。由于该壶逆反了传统的壶顶注水法,而是把壶倒过来,将水从底部注进壶里,放正后倒出,因此被称为“倒流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