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建水(后排中)带领的团队在福州大学教授、雕塑家马心伯(前排)的指导下进行创作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李建水买下了数吨的“金竹坑”优质高岭土囤藏起来,继而投入20多年的心血研究高岭土配方和稀有金属材料,传承、恢复明代德化窑“孩儿红”瓷种,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荣获第七届香港国际发明博览会专利发明奖金奖、国家科技发明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当代陶瓷研究专家王冠英对此也高度评价了李建水研制的“孩儿红”是最接近明代孩儿红瓷种的,并为其写下“瓷中极品,世上稀珍”的题词。2007年9月,李建水被香港特区政府授予“高级工程师”荣誉称号,2011年10月获评“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 今年初,与收藏家陈美河、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卢思立等强强联合,成立了孩儿红文化艺术传播交流中心,致力于传统德化瓷烧制技艺的传承与创新,让“孩儿红”重放异彩。

囤藏“金竹坑”
优质高岭土近30年
提到德化的优质高岭土,人们自然会想到“金竹坑”的高岭土矿,1976年毛泽东主席逝世后,在研制保护遗体的水晶棺时,“金竹坑”的特级高岭土,有幸成为其所用原料之一。
上世纪80年代,当时在县政府上班的李建水看好金竹坑的优质高岭土,用平时省吃俭用积攒起来6000元钱,以每吨1000元的价格,一口气买下了6吨金竹坑上等高岭土。后来还向亲朋好友东挪西借了一些钱,又陆续买了几吨。
上等高岭土对传统瓷塑创作而言无异于生命之源,特别是现在高岭土资源日益稀缺,优质高岭土的价格更是不断攀升,许多陶瓷企业不惜重金到全国各地抢购优质高岭土。
说起这批优质高岭土缘何保存至今,李建水表示有点偶然。他告诉记者,当年拥有了这批优质高岭土后,他成立了艺星陶瓷研究所,承接了县里的重大科技项目——2.88米高大型瓷雕观音的创制。他与县科委主任林仕伍及德化瓷厂、红旗瓷厂等一批民间老艺人指导现在的连紫华大师创作2.88米高大型瓷雕观音,开始夜以继日地展开攻关,可是由于当时科技条件还不成熟,将近3米高的瓷坯雕制成型了,但一经高温煅烧,不是开裂,就是变形,甚至整尊瓷塑坍塌下来,就这样屡试屡败,几乎把少许的科技经费消耗殆尽,最终只能放弃攻关,留下了一个遗憾。
经历“重创”的李建水,从此将剩余的高岭土囤藏起来,开始另寻他路,这批高岭土也就在仓库里静静地“躺”了近30年,直到如今,成为瓷都人民一笔无形的宝贵财富。

潜心研究瓷土
配方20余载
1993年以后,李建水将更多的心血倾注在瓷土配方和稀有金属材料的研发上。
明代声名远扬的“中国白”,产品种类包括“乳白”、“象牙白”、“猪油白”、“葱根白”等,均质地通透,品相优良。在这些白瓷种类中,还有一种鲜为人知的瓷种—— “孩儿红”。
“孩儿红”是一种窑变瓷,釉色白中蕴红,器物在光线下肉眼看去就像婴儿粉嫩透红的肌肤,被世界古陶瓷界和收藏界视为稀世珍品中的极品。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它的烧成工艺已失传数百年。面对这项失传的烧成工艺,李建水立下了一定要将这一技术难关攻克的决心。他查阅了国内外诸多有关书籍,寻访了无数民间艺人,并多次深入矿山,寻找原材料,建造专用窑炉20多年上万次反复试验,“孩儿红”瓷原料配方终于在他的手中成功再生。当代陶瓷研究专家王冠英对此作了高度评价,认为李建水研制的“孩儿红”最接近明代孩儿红瓷种,并为其写下“瓷中极品,世上稀珍”的题词。

联袂大师
稀珍瓷种重放异彩
今年年初,福建省收藏协会理事陈美河加盟,成立了孩儿红文化艺术传播交流中心,由卢思立大师担任本中心艺术总监,同时吸引了一大批县内外工艺美术大师、陶瓷研究专家加入,其中不乏有:东亚文化之都艺术领军人、著名雕塑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中国木雕泰斗、自然 型木雕的领航者卢思立,中国陶瓷研究专家王冠英,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朱乐耕,厦门大学教授、著名雕塑家蒋志强,福州大学教授、雕塑家马心伯,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叶文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部、博士后刘润福,陶艺大师、画家薛志华等工艺美术界知名人士,他们强强联合,建立交流平台,发挥资源优势和品牌效应,让明代“孩儿红”重获新生。
孩儿红文化艺术传播交流中心坐落在鹏祥工业区国瓷苑瓷研所四楼,在作品展示厅,一件瓷质细腻的“坐岩观音”瓷塑作品吸引了记者的眼球,在自然光线照射下,如脂似玉的“孩儿红”呈现在眼前,哇,这就是他研究的成果“孩儿红”!像贵妃的肌肤、孩儿的脸,让人顿觉得柔和而亲切。据李建水介绍,该瓷塑是利用“金竹坑”优质高岭土原料配制的 “孩儿红”配方,卢思立大师亲手创作,采取传统“印桩”手法创作烧制而成,全球限量8件,是难得的“瓷中极品”。还有另外几款坐岩观音、披坐观音,造型均是在何派的传承技法下加以创新,在收藏界反响甚好,也是不可多得的“孩儿红”瓷塑精品。
“要让所剩不多的金竹坑优质高岭土焕发应有的光彩。”李建水充满期待地说,今后孩儿红文化艺术传播交流中心将努力传承明代“瓷圣”何朝宗的卓越成就并将其发扬光大,进一步培养瓷坛新秀,提升陶瓷文化内涵 ,让世人感受“中国白”神奇艺术魅力。
[憨鼠责编:阿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