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瓷刻划的特色
1. 假如说要寻找一种最能体现一个民族文化历史的物质载体,那么就非陶瓷莫属了,任何一种文化都必然蕴含艺术的结合与交融。可以说,不懂得中国陶瓷的人,也就谈不上懂得什么叫做中华文明。瓷器是华夏儿女的一个伟大创造,这一创造开始经海上丝绸之路到达西人那里,他们开始根本不相信有这样的圣物,根本想不到除了上帝能用泥土捏成有生命力的亚当和夏娃外,谁还能再用泥巴上釉水后烧成人间从未有过的奇物,竟被认为是用天然玉石雕琢出来有灵气的器物,从此也就有了瓷器的代名词,China(中国)。
2.陶瓷有着光辉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底蕴,青瓷更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耀眼明珠,它历史悠久,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是中华传统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结晶。青瓷品种繁多,有梅子青、粉青、影青、天青、豆青等,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釉质晶莹剔透,青中透白,白里含青,温润如羊脂玉,青瓷刻划纹饰更是清晰透彻,釉下藏花,层次分明,豪放且又沉稳;给人以清秀文雅、端庄大方那种清新的感觉和美的享受,具有震撼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民族深情。
二、青瓷刻划渊源与装饰风格
青瓷的脉络可分为:1.仿越创烧期(南朝晚期至五代);2.仿瓯期(北宋早期);3.仿婺期(北宋中晚期);4.成熟期(自成风格期,南宋前);5.鼎盛期(南宋后期);6.维持期(元);7.衰落期(明清至民国)。
第1期:仿越创烧期(南朝晚期至五代)。早在南朝至唐五代时期,江浙一带瓷业空前发展,昌南窑、越窑(在当时的越国辖区)已形成一个庞大窑系,影响力继续向周边地区渗透扩展。地处浙江南部的婺州窑和瓯江下游的瓯窑也得到了稳步的发展。位于浙江北部的德清窑则以生产黑釉瓷而闻名。这些历史名窑对位于浙南偏僻山区,正处于创烧阶段的龙泉青瓷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当时的龙泉青瓷以碗、盘、钵、罐之类的民间日用品为主,瓷胎厚重,淘练不纯;釉层稀薄,釉色灰暗,青中泛黄,胎釉结合无暇。
第2期:仿瓯期(北宋早期)。此期产品胎壁薄而坚致,胎色白净,胎釉结合很好。釉色多为缥青色(淡青色),釉层薄而透明。器体有刻划花装饰,纹饰有蕉叶、莲瓣、卷草、云纹等。
第3期:仿婺期(北宋中晚期)。这时期的淡青釉仿瓯瓷产品不见了。此期青瓷的胎质和釉色与开创时期的青瓷相近,但其造型、装饰和装烧工艺又与越窑风格差距较大,却与婺州窑产品十分接近(尤其是盘、碗等)。此期产品仍以日用器皿为主。呈灰或灰白,匀薄,器型规整,古朴大方。釉层透明,常有裂纹,釉面呈玻璃光泽,系施用石灰釉所致。釉色青中泛黄或带灰,说明此时还原焰烧成气氛的控制还不够熟练。装饰以刻划花为主,常见有团花、莲瓣、缠枝牡丹等。刻花花瓣内戳划各式篦纹。
第4期:成熟期(南宋前期,也可称自成风格期)。政治中心的南移促进了江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繁荣,这是龙泉窑进入大发展时期的历史契机。北方诸名窑已为金人所占,南方的越窑、婺州窑和瓯窑又相继衰落,早已成为社会各阶层生活不可分离的大量瓷器,不得不仰给于龙泉和景德镇诸窑。海外贸易也是南宋政权解决财政困难的有效途径。绍兴七年(1137)宋高宗说:“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岂不胜取之于民。朕所以留意如此,庶几可以宽民力尔。”绍兴年间,浙、闽、广市舶司一年收入二百万缗,超过北宋最高额时的二倍多。内需和外销的大增促使龙泉青瓷业迅速腾飞,产量、质量空前提高。这时龙泉窑已经走出对邻近历史名窑的摹仿和因袭,形成自己的风格,并且开始构成一个窑场众多、特色鲜明的窑系。纹饰以刻花为主,划花次之,篦纹已经减少。前期常见的团花图案、鳞片状波涛纹、缠枝牡丹、折扇纹等比较呆板、形式化的图案不见了,代之以线条流畅、画面生动活泼的云纹水波、蕉叶、莲花、凤、雁、鱼等写意画。
第5期:龙泉窑的鼎盛期(南宋后期)。本期龙泉窑匠师们在原有制瓷技术的基础上对青瓷的造型设计、胎釉配方、上釉技术、装饰手法、窑炉窑具等都作了一系列全面重大的改造和创新,烧制出美妙绝伦的青瓷珍品,终使龙泉窑名播中外,在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本期品种可谓丰富多彩:日用瓷有碗、盘、碟、杯、钵、执壶、罐、灯盏、香薰、潭斗等;陈设瓷有花瓶、人物塑像;娱乐用瓷有鸟食罐、象棋等;供瓷有香炉、烛台、佛像等,还有龙虎瓶、五管瓶等冥器,并且每一品种有多种样式。造型设计一改前期的浑朴单一而为灵巧优雅。还从古铜器、玉器中借鉴典雅优美的造型,按照当时的审美趣味稍作修改,做成各种古意盎然的供器和陈设器。如鬲式炉、弦纹炉、琮式瓶、弦纹瓶、贯耳瓶、尊、觚、觯等。
第6期:维持期(元代)。由于元代政府重视对外贸易,外销瓷需求量猛增。龙泉青瓷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产量剧增,同时品种和式样也增多不少,但产品的总体质量却呈滑坡之势,只有少数尚能维持前期水平。产品有莲瓣洗、蔗段洗、双鱼洗、桃式洗等,瓶的式样新增蒜头瓶、吉字瓶、凸雕八仙瓶等。
第7期:衰落期(明代至清末)。明代实行海禁,明政府规定“寸板不许下海,寸货不许入番”。本期景德镇已成为全国瓷业中心,龙泉窑无论在国内市场还是外销中逐渐退居次要地位。
三、青瓷刻划与非遗创新传承
1.青瓷刻划纹饰清晰透底,可分为刻、划、剔、镂、堆、印等。阳刻划层次分明 ,活灵活现;阴刻划刀法流畅,一气呵成,釉下藏花、豪放沉稳,重刀铿锵有力,轻刀潇洒飘逸;青瓷刻划以简练的形象、夸张多变的装饰技法、概括精练的多变纹饰和多种刀法,表现出丰富的艺术语言,以阴阳刻划刀法技巧,把图案、花卉、鸟虫、走兽、山水、人物非常灵活巧妙地运用到青瓷刻划中来,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生活理念。如表现民间情趣的莲瓣图青瓷刻划纹样,以连贯纯熟的阴刻划刀法,精练的几刀就把莲瓣和枝叶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如现代刻划的仿古《婴戏图》纹样,只用大圆刀把小孩天真的头型表现出来,再用小圆刀把五官小辫子刻划出来,就表现出了戏婴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抓住小孩好动优美的舞姿,就能使玩童的活力,天真和无虑的形神刻划得优美动人。再如青瓷刻划梅瓶(松阳县博物馆藏)纹样,它以上下浅阳刻划莲瓣做上下边脚,主身阴刻卷草做主体;刀法优美流畅,通过转折均匀的纹路,衬托出枝头纹样和花头纹样,整件作品层次丰富,阴阳刻划结合,巧妙灵活,纹样均匀得当,有被风吹动的韵律感,是不可多得的青瓷极品。
2.青瓷阳刻划处理非常重要,特别注重的是刀法的灵活运用,如刻划《水浒》108将的青瓷刻划,先用半成品泥坯用各种的刻划刀具就能把一个个威武的梁山好汉表现得生龙活虎;先用单边小尖刀在坯上划出人物的外围轮廓,再用板刀把外面的地皮剔平,接着用小半圆刀把五官精细地刻划出来,用小平刀把武将的盔甲分出层次感,用细小的尖刻针最后把眉发轻划几笔,一个个人物表情就表现得活灵活现。
3.青瓷阴刻划纹饰和处理,有民间浪漫刀法,又有仿宋、元的刻划风格,象变化万千的水纹刻划法、形代各异的元纹刻划等,无论那种刻划风格,首先必需要用刀熟练、精稳,做到刀中有画、画中藏刀、变化自然,一刀下去不再重复,刻划浪花时上下飞舞,刻划云纹时变化无穷,飘逸自然,就象回到美丽的大自然怀抱。
4.印花和贴花有时候在视觉上没有明显区别,而事实上其工艺手段却是不一样的。印花是用戳子或模子直接在生坯上印(戳)出花纹,贴花是在先做出局部图案(手工雕或模子印出)然后贴上坯体。露胎贴印花装饰主要是利用露胎部分的花纹图案中所含的铁分子在烧成后期与一定的氧气接触,产生二次氧化,生成三氧化二铁,呈现铁红色泽来达到装饰效果。红褐色纹样立体感很强,与青绿的釉色互相映衬,别有情趣。
5.新中国成立以后,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陶瓷艺术创作出现了振兴的局面,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青瓷刻划作品的风格与明清时期为满足贵族阶层审美情趣的作品有了很大的区别,有了新时代的艺术特点,在表现形式、装饰手法、瓷器造型上,都有新的发展。
6.青瓷刻划在承续传统技法的基础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断创作出一大批既有浓郁的民族传统又各具地方特色的作品,使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最好的保护和承续。青瓷刻划作品题材,大多来自最普通的民间,与广大劳动人民血肉相连,衣食所系,与中华民族文明息息相关,是民族文化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是重要的人类记忆遗产,是发展更先进民族文化的根基和精神源泉,是中华民族生存与高速发展的精神动力。
7.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夏侯文老师青瓷刻划作品,既保持了宋、元青瓷的淳真质朴、刀法简练明快的风格,又吸收了当代名画家沉静飘逸的特点,他刀下的花卉、鱼虫、山石等形象,是经过概括取舍夸张创造出来的,既源于传统青瓷刻划,又与传统青瓷刻划有不同的特点。特别是他刻的鱼纹图案,刀法主次清晰、明快潇洒,把人们带到一个美的世界。他创作的青瓷《年年有余》作品,画面把一条跳跃的鲇鱼用简练夸张的刻法表现得活灵活现。著名的书法家启功亲切地称他为“夏侯鱼”,他每一件作品中都蕴含着形式创意的美感,更有深远的意境。他的作品构图,既有繁密丰满的,也有疏朗开阔的,既有精美的刻划,又有夸张简练的刻划,巧妙布局,体现出青瓷的材质美,是青瓷刻划中不可多得的艺术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