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的磁器街街景
带字号的大瓷坛
□施锦华文/摄
我国江西、湖南等省盛产瓷器,樊城自古为南船北马交通要道,南方的瓷商们通过船只将大量的瓷器运至襄阳,然后,北方的客商来到樊城,再由水路换陆路转销西北各省区,并通过丝绸之路销往国外。南来北往的商人汇集樊城,进行着瓷器交易,日子久了,便形成大小两条以瓷器商品为主的街市,这便是大、小磁器街。樊城湖南会馆、大小两座江西会馆,便是那个时期南方商贾在樊城经商的印证。
匠从四方来,器成天下走。瓷都景德镇,以其产量高、质量精、品种多而闻名于世。在磁器街开发工地上,随处遍布着大量的明代、清代、民国时期的青花瓷、青白瓷、彩瓷瓷片,它们大多来自一个地方:江西景德镇。在一些器皿的底足可发现一些带有瓷器制造地的字号印记,其中可辨的有:景德镇邵裕谦、徐义茂号、邵义昌号、侯强鼎造、义顺生彩瓷厂等。
另外,笔者还在磁器街周围的一些废墟中拾得多口带有字号的大号瓷坛,这些瓷坛均为圆唇、溜肩、鼓腹、平底,肩部遍布细方格纹,方格纹下有两道弦纹,褐釉,高43厘米,直径30厘米,每个重约40公斤,这些瓷坛的肩部分别阴刻模印有“刘合兴”“刘复兴”“泰义祥”“定永胡日盛”“正记号”“通源昌正兴桂记”等字样,还有一口类似的瓷坛,肩部阴刻“永定復(复)盛源号拣选提庄,雪白透底”,这“雪白透底”是否表示诚信、直白,是否还带有点广告用语的味道,值得今人玩味。根据瓷坛的样式、字迹来看,笔者认为这些瓷坛均来自一个窑场,可能是清末、民国初年樊城酱园盛装酱品所用之物。
清末民初,襄、樊两城的酱园多达数十家,且规模较大,较有名气的有“何同昌”“永顺生”“正兴和”“六和恭”等。而位于磁器街的“永顺生”酱园,就是一个历史悠久、资金雄厚的老字号,该酱园占有房屋数十间,仅酱缸就有八百多口,另在前街官码头设有门市部,“永顺生”生产的酱品闻名古镇内外。这些酱园除腌制大头菜外,还加工制作酱豆豉、酱油、醋等调味品,因此需要一批容量大、胎体厚的容器,这些带字号的大号瓷坛正是盛酱品最好的器物。
据考证,清代前的字号多以姓氏为别,李姓就叫“李家老铺”,王姓就叫“王家老铺”,张姓就叫“张家老铺”等等,而商号、票号直到清末才出现。另外,清代及民国字号多用堂名(旧时家族门户的代称),其名称意义不外乎数量众多如广、万、丰,规模巨大如元、泰、洪,生意兴隆如隆、昌、茂,发展顺利如祥、合、兴等。因此,这些酱釉大坛应属清末、民国时期的器皿。
往事已成梦,瓷商无处寻。在这些瓷坛、瓷片的背后是一艘艘载着瓷商财富梦想的商船,经昌江、长江、汉江,千里迢迢、帆影点点向樊城磁器街竞发的历史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