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葬品,就是冥器,也称明器。宋代以前,一般用竹、木或陶土制成,之后纸明器逐渐流行,明代还有用铅、锡制作的。
当然,王公贵族的大墓里,随葬品远远不止上面那些不易保存的东西,玉器、瓷器、宝石……许多流传至今的精美古董,都出自这些大墓,甚至帝陵。那么,是不是随葬的东西越多越豪华,就越能显示墓主人的身份呢?考古工作者说,其实不能划等号,这与随葬品的朝代变迁及古人思想变化有很大关系。
西汉时,厚葬之风兴盛,壶、鼎、盒等陶器一大堆,里头装食物酒水,还常见铜钱。
唐代的墓葬,在浙江发现得很少,不过,在其他地方,唐三彩此时大出风头。很多人不知道,奔腾中的马四足离地,马上女子回身挥击马球,这样霸气的艺术品,其实是古人的最佳随葬品。因为胎质松脆,防水性差,唐三彩的实用性还不如当时已经出现的青瓷和白瓷。而大凡出土唐三彩明器的唐墓中,必出三彩马。
“世间最美的东西,莫过于有生气的身体……唐马在美术上占了很高的地位,是同样的理由。”研究中国明器的学者郑德坤对唐马下了这样的赞语,他认为,不论其姿势如何,光看它坚决的脖子、稳固的蹄、奋发的筋骨皮毛,这一切结合的美,绝对不亚于希腊如《掷铁饼者》这样的雕塑名作。
而到了宋代,世俗味开始出现,也就是说,接地气的随葬品多了。
如果是宋代的读书人,那么他的随葬品里,会出现笔墨纸砚,有的墓里甚至什么都没有,只有一本书,也就是生前喜欢什么,死后就放什么。
这跟宋代理学家面对死亡的理性思想有关,此时,已经无法以明器的高档、好坏,去判断一个人的身份。文人墓葬更能反映生前趣味。比如武义发现的南宋徐渭礼的墓里,有笔墨纸砚,还有文书,反映了这个官二代升迁的所有证明文件和“履历表”。
而宋代以后,这样的趣味和理性更明显,尤其是明代,空墓数不胜数,像朱熹这样的大儒,墓里几乎什么都没有,但你却不会认为他很穷。所以,到后来,明器只与人的理念有关。
本报记者 马黎
作者:马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