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棣以“海瓷文化墙”装点乡村
在试点3个样板村基础上,先期推广到27个村,每村40余块“文化墙”
本报无棣讯(通讯员 牛树芹 报道)去年10月份以来,无棣县探索将具有浓郁中国文化特色的“海瓷”艺术与“乡村文明行动”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打造靓丽美观、经久耐用的“海瓷文化墙”.截至目前,已成功开发出“中国梦”、24孝、“四德”工程等六大系列百余款花色的文化瓷板产品,打造了样板村。
该县利用山东海瓷集团雄厚的人才资源及手绘瓷片烧制技术,研发一批图文并茂、内涵丰富的瓷质宣传画面,提升农村文化宣传阵地档次,彰显“海瓷”文化感染力。该县抽调10余名精干力量成立专门研发小组,在深入调研农村需要的文化内涵、文化展现形式基础上,严格选材、构思、创作、配色、烧制、安装等各个环节,制作出正方形、长方形、扇形、外方内圆形、长方内扇形、外配边框形多种款式的“海瓷文化墙”,并可根据需求定制。作品内容既有言简意赅的标语、朗朗上口的歌谣、通俗易懂的哲理故事,更有反映法规政策的卡通画、漫画等,贴近农村生活,易于被群众接受。
该县按照就近便民的原则,把海瓷文化墙布点与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相结合,将其设在村民活动广场、主干道路两旁等场地开阔、人员密集的场所,着力将文化墙打造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宣传阵地和美化村庄环境、营造文明乡风的有效载体。在吴家村、簸箕赵村、东辛村先期试点成功的基础上,推广到27个基础薄弱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帮扶村,每个村配备建设40余块“文化墙”.
该县以村文化为依托,精选贴近乡土、亲近农民、走进农村的系列文化主题,打造属于一村特有的文化墙,提升全村凝聚力和自豪感。比如,该县相关人员通过查阅《无棣县志》发现,海丰街道簸箕赵村为明永乐二年(1404年),赵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以编簸箕为业,故名簸箕赵。于是,以簸箕为主线,将村名的来历、赵氏编簸箕传说、簸箕在农村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当地关于簸箕的风俗、民谣等穿插起来,以字配画的形式制成了本村特有的文化墙,受到村民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