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中华陶瓷网 [简体版] [繁體版] [网通站]  会员中心  RSS定阅  留言  关于我们   客服中心
中华陶瓷网
 网站首页 行业专题 人物专访 陶瓷收藏 电子杂志 陶瓷装饰 经营管理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直通产区 福建德化 景德镇市 佛山潮州 山东淄博 湖南醴陵 河北唐山 本网动态 网站建设
首页  资讯  企业  产品  供应  求购  展会  招聘  搜索  文化  商城  名家  技术  图库  百科  营销管理  陶瓷之路
首页  | 经营管理 | 营销专题 | 人际沟通 | 创业天地 | 网商 | 职场生涯
信息内容
 
 您的位置: 首页>营销管理>>财务管理>>|
“营改增”试点周年记及展望

发布:2014-2-6 23:37:28  来源: 价值中国 [字体: ]

作为“十二五”我国税收体制改革的重头戏,营改增试点通过采取结构性减税的政策措施,完善了二三产业增值税抵扣链条、消除重复征税,力图优化和完善税制环境。相信随着营改增试点的逐步深入展开,将会有更多企业从试点中受益。

  2012年1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酝酿多年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在上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率先开始试点改革。包括交通运输业和研发技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文化创意服务、物流辅助服务、有形动产租赁服务、鉴证咨询服务六项部分现代服务业在内,开始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改革(以下简称“营改增试点”)。

 
  卓有成效

  上海实施营改增试点一年以来,总体运行平稳,社会评价正面。据上海财税部门统计,2012年上半年,上海共有13.9万户企业经确认后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截至6月,上述试点企业的应纳增值税累计为104.9亿元。与原来实行营业税税制相比,上海试点企业和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上半年整体减轻税收负担约44.5亿元。

  上海营改增试点卓有成效后,今年下半年,国家进一步推进了试点改革。7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扩大营改增试点范围,从2012年8月至2012年12月,营改增在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的试点陆续由上海市分批扩大至其他地区。

  北京市于今年9月1日正式启动营改增试点,涉及13.8万户企业, 预计北京每年总减收约165亿元。在之后的第四季度,天津市、江苏省、安徽省、浙江省(含宁波市)、福建省(含厦门市)、湖北省、广东省(含深圳市)等省(直辖市)也分批加入到营改增试点当中。据预测,实施营改增试点后,试点地区的试点企业整体税负均有所下降。以广东为例, 根据广东省财政厅的信息显示,营改增试点后,广东省纳入试点范围的交通运输业及部分现代服务业的税负将总体减少96亿元~150亿元(其中深圳约30亿元~50亿元)。

  营改增试点的推进不仅可以避免重复征税,还可以减轻服务行业的税负,成为我国加快调整经济结构的一项重要举措。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上海实施营改增试点以来,一般纳税人税负整体下降,原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税负也因进项税额抵扣范围增加而普遍有所下降。一般纳税人申报缴纳应税服务增值税累计77.3亿元,比按计征营业税税额减少4.24亿元。小规模纳税人由于由原来的5%营业税税率变为3%的增值税征收率,因此税负明显下降。小规模纳税人申报缴纳应税服务增值税累计7.2亿元,与原先缴纳营业税相比,税负减轻4.9亿元,小规模纳税人的税负降幅约为40%。随着试点的逐步深入,更多的企业将受惠于税改政策。这无疑更好地促进了企业之间配套协作、相互支撑,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有力的支持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税负增减变化不一

  由于企业经营模式、发展阶段、成本结构不同,企业改征增值税后也出现了税负增减变化不一的情况。营改增过程中有少部分试点纳税人税负有所增加,这其中多为交通运输业的试点纳税人。当然交通运输业的纳税人税负增加也有其特殊性。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税负受进项税额抵扣规模的影响,如一试点运输企业在试点开始前刚刚购买了新的运输车辆,这部分进项税是不可以在试点开始后抵扣的。因此可能在一定的时期内暂时造成了企业的税负有所增加。 但是从长期来看,下次企业再进行固定资产更新的时候可以抵扣由此产生的进项税额,到那时企业的税负可能就会有明显的下降,企业从营改增试点中受益也将越发显现。

  此外,对于交通运输企业来说,加油费和修理费占据了其支出的很大一部分。在实践当中,企业难以从部分加油站、修理店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导致其不能充分抵扣。同时过路费和过桥费未纳入试点范围,无法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也是导致交通运输企业税负增加的原因之一。国家也充分考虑到这部分税负增加企业的情况,同上海一样,北京、福建、厦门、深圳、安徽、天津也先后公布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过渡性财政扶持政策》,设立了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对“营改增”试点后税负确实有所增加的企业的财政扶持资金。 以北京为例,财政扶持资金按照“企业据实申请、财税按月监控、财政按季预拨、资金按年清算、重点监督检查”的方式对税负升高的企业加以财政扶持。

  应对营改增

  从目前的试点情况来看, 有专业化细分的企业更能从容面对试点,确定出试点对他们的经营最有效率和最实际的结构框架,从而得到试点带来的好处。早做准备,不仅是企业应对增值税带来挑战的至关重要的步骤,企业也可以获得潜在优势。建议企业从以下九点做好准备以更好地应对营改增试点。

  审查企业流程:增值税和营业税的要求是不同的。这些改变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现有的和将来的经营活动。因此细致地审查流程以此来确定会被影响的部分是必不可少的。尽早处理这些问题能帮助企业有效地管理潜在的影响和更好地利用营改增试点带来的机会。

  进行财务影响分析:财务影响分析包括成本和定价的分析。企业的采购团队应该确定影响采购成本和节省成本的因素。同样销售团队也应考察影响现行定价的因素。而财务管理团队则应利用现金流分析来了解企业现金流是否会被这些因素所影响。

  开展执行计划:执行计划将会成为企业完成营改增的指引。它应该包括:确定必要的关键步骤和行动,重要日期,每个步骤完成的标志,以及各个行动的负责人。如果在你审查流程的过程中确定了会被影响到的某些特殊商业环节或步骤,那么你需要把它们包括在你的行动计划之中。

  升级信息系统:这是最耗时和困难的步骤。如果企业模式很复杂并且具有许多相互关联或者特殊的系统,那么可能需要大量的准备工作来完成系统向增值税的转变。任何不正确的系统的更改都有可能导致增值税缴款或者增值税抵扣申请的错误。

  评估所有的合同:企业应该审查和评估与供货商、购买者以及其他关联方的合同和协议,并以此来确定它们是否涵盖了由营业税转变为增值税的内容。

  制定沟通计划:让客户、供应商和其他关联方了解到改革对他们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制定一个确保每个人了解变化的方案能够减少许多问题和疑虑。

  为受影响员工实施培训课程:让受影响的员工了解什么是增值税和业务流程上的改变也是很重要的。适当的培训可以减少问题并且防止潜在的错误。

  了解增值税技术上和实践上的需求:增值税在合规和技术上的处理和营业税不同,企业对增值税在登记和设立上的了解也是至关重要的。这里包括了准备和完成申请过程,购买和建立必须的增值税系统/软件,以及购买发票。企业应该在开具和认证发票,准备和递交增值税纳税申报表过程中熟悉整个流程。

  了解财政扶持政策和申请手续: 部分试点地区已经出台相关财政扶持政策。企业可向税务机关或专家了解扶持政策的内容, 申请手续及流程等事项, 事先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此外仍旧有许多技术上和释义上的问题还不明确,而且税务机关对出口优惠在实际申请上的操作也并未一致化。为了管理这些问题,对企业来说尤其重要的是跟税务机关保持对话或对涉及增值税的交易活动不明确的地方向专家咨询意见。

  李克强副总理曾在扩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认真总结试点经验, 跟踪评估遇到的新情况, 研究探索相关重大问题, 抓紧制定扩大改革试点的具体方案, 有序扩大试点范围, 适时将邮电通信、铁路运输、建筑安装等行业纳入改革试点。根据国家和地方财力的可能,逐步将营改增扩大到全国。这表明了国家对此次营改增试点的信心和决心,并表示营改增试点将会向新行业扩围,并明确划定三大行业范围。同时根据国务院部署,2013年将会对营改增选择部分行业在全国范围试点。目前由哪个行业率先在全国开始试点还难以估计,交通运输业的可能性较大,因为交通运输业涉及的范围广,而且已经出现税负增加的问题,需要通过加快改革速度来解决。此外已经开始试点的省市在实际实施阶段依然存在着不明朗的地方,亟待相关部门公布进一步实施细则。虽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公布了《关于应税服务适用增值税零税率和免税政策的通知》对出口服务适用的增值税免税服务项目及条件做出了规定。但是对免税服务的具体操作流程暂时还未做出规定。对于试点企业如何申请免税, 申请所需材料和申请流程还有待相关部门尽快出台进一步规定。

  作为“十二五”我国税收体制改革的重头戏,营改增试点的实施得到了企业的普遍认可和赞许。试点通过采取结构性减税的政策措施,完善了二三产业增值税抵扣链条、消除重复征税、减轻了企业税收负担,优化和完善税制环境,促进了企业的分工细化,推动了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深度融合, 进一步增强和提升了中国企业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相信随着营改增试点的逐步深入展开,将会有更多企业从试点中受益。

上一页 [1] 下一页
共有  条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同乐
包邮特价:360
荷叶瓶
特价:499
辉煌腾达
特价:488
幽梦
包邮特价:1299
陆羽品茶
包邮特价:888
凌云骓
特价:488
自在春风
特价:599
欢天
特价:999
竹之语
包邮特价:1999
和和美美 甜甜蜜蜜
包邮特价:699
烟雨江南
包邮特价:2999
上善若水
包邮特价:2660
 ·本类最新 更多...

信息搜索
本类热点  
营销专题  
创业天地  
关于我们  本站新闻  产品服务  帮助中心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友情链接  RSS定阅  新闻调用  联系我们  留言
版权所有 (C) 2006-2014 中华陶瓷网 Ctaoci.com 电子邮件:wxchina#qq.com
闽ICP备10020107号-1


扫一扫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