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说到依安县,不少人会在头脑中折射出“陶瓷”二字。这个有着新兴中国北方瓷都美誉的县城正是依托其资源优势、坚定不移地发展陶瓷产业,先后吸引了一大批有实力的企业争先进驻,形成了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良好态势,走出了一条以资源发展产业、以产业引带项目、以项目促进发展的新型工业经济发展之路。
陶瓷产业要上规模上层次,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是必行之路,依安县把陶瓷产业项目建设作为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强大引擎,牢固树立“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思想,利用工业园区这一平台,全力推进产业项目向园区集中,着力实施“产业园区提档驱动工程”。依安县以高岭土资源为依托,主动承接陶瓷产业梯度转移,靠园区聚集项目,全力打造省级陶瓷产业示范基地。依安陶瓷产业园区总规划面积28平方公里,其中工业区10.84平方公里,休闲度假区17.16平方公里,启动区面积3.82平方公里,目前已累计投资4亿元,建设基础设施。园区围绕非金属新材料产业,突出陶瓷生产项目,以建筑、卫生陶瓷制造为重点,兼顾高新技术陶瓷、新型装饰材料等,争取用10年时间,建设东北陶瓷产业基地。
园区现已落地陶瓷生产企业5户、配套企业5户,其中投资5.5亿元建设的百佳居内墙砖生产项目、投资5亿元建设的朗盛内墙砖项目、投资3亿元新建陶瓷瓦及仿古砖等生产项目正在加速推进;齐齐哈尔牧龙王瓷业一期生产的外墙劈开砖产销两旺,投资1.1亿元的辽金源日用瓷项目的第一条生产线投入生产,第二条生产线扎实推进。飞鹿模具、陶瓷花片、纸箱包装等配套项目加速跟进。这些项目全部投产达效后,年可实现利税3.54亿元,陶瓷产业呈现出互补共生的集群发展态势,填补了黑龙江陶瓷产业空白。随着一个个项目落户依安,该县已步入项目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效益最好、发展质量最高的新时期。
环境决定发展速度,服务决定发展质量。依安县紧紧抓住陶瓷工业园区被纳入“哈大齐”工业走廊发展规划的有利契机,按照“逐步建设,滚动发展”的原则和“七通一平”的建设标准,全力推进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引进更多企业落户依安奠定了坚实基础。依安县聘请哈工大工程设计院和佛山陶瓷协会专家,进一步完善了园区深度规划。目前,园区水、电、路、气等设施以BT等方式累计投资达4亿元。县财政匹配8352万元,将园区至县城9公里道路升级为省一级路面。计划再投入2亿元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针对园区地势低洼的实际,依安县还抢抓运输便利、成本低的时机垫土加高项目区,近两年累计完成土方348万立方米。在加快工业区建设的基础上,依安县坚持产城融合发展理念,着力建设集生活、休闲娱乐、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综合开发区。目前,第一眼地热井已成功出水,水温达52摄氏度,为陶瓷园区休闲项目开发做好准备。
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是十八大的关键词,也就意味着新时期陶瓷产业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在产品结构调整、能源综合利用、创新工艺装备、推进节能减排等诸多方面实现新的发展和跨越。随着依安县陶瓷产业基地被列入省级产业园区,使依安成了投资热点,国内知名陶瓷生产企业纷至沓来。面对前所未有的招商机遇,面对一个个诱人的投资项目,依安县委、县政府坚持走高新发展道路,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进行招商,婉拒了不符合产业政策、不能达到零排放、产品趋同、产品档次低、后续投资能力弱、没有市场销售网络的企业。同时,坚持“科学发展、规范发展、依法发展”和“谁有能力谁当龙头”的原则,谨慎选商,重点发展现有规模工业企业,推动陶瓷产业园区和陶瓷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如今,陶瓷产业已经逐渐发展为依安县的支柱产业,成为依安县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过程中必出的“底牌”和“硬牌”。
近年来,我国陶瓷行业在产业规模、效益、质量、结构、创新、环保等各个方面取得很大进步与提升,陶瓷工业总产值由2007年底的2750亿元提高到2012年底的5830亿元,各类陶瓷产品产量平均年增长10%以上,中国陶瓷工业整体发展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这期间,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努力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影响,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做了大量工作。
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行业协会的基本职能是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说清行业。为此,中陶协采取多种形式,做了大量调研工作,就产业转移、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贸易摩擦、知识产权保护、陶瓷文化产业发展等专题,相继对山东淄博、广东佛山、潮州、辽宁法库、江西景德镇、高安、甘肃白银、广西北流、湖南醴陵、河北唐山、福建德化、江苏宜兴等陶瓷产区进行调研。通过拓展调研渠道、丰富调研手段、创新调研方式,掌握一手情况,提高了开展行业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与此同时,中陶协为国家有关部委制定陶瓷行业宏观政策提供了大量行业信息。
维护会员企业合法权益是协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多年来,中陶协根据行业的实际情况,在为企业争取国家扶持政策的同时,也十分注重政策的落实。经争取,国务院先后4次提高了部分陶瓷产品出口退税率,缓解了陶瓷行业的困难。针对日用陶瓷企业用工紧张、生产效率较低、产品档次不高等问题,联系装备企业开展研发工作,并组织研讨、推介、观摩等活动,推动了日用瓷企业的工艺技术进步。针对“紫砂煲事件”对紫砂产业的影响,组织权威检测机构对产品进行抽检并召开行业专家研讨会,将结果向社会发布,以正视听。此外,对于建筑卫生陶瓷节材、节水、节气、节电、低碳、减排以及陶瓷产业中西部转移和两型化发展等问题,都及时开展了相应工作。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促进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和集约使用土地等资源,进行环境治理,也有利于提升区域和产业竞争力。近年来,中陶协按照特色区域命名管理办法,先后对江西萍乡“中国工业陶瓷之都”、广东饶平“中国日用陶瓷出口之乡”、“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等24个陶瓷特色区域进行了命名。2012年11月,在中轻联特色区域工作会议上,5个先进集体,4位先进个人受到表彰。目前,全国陶瓷区域性布局已经形成以传统产区为龙头,其他地区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在全国20000多家各类陶瓷企业中,集群企业数量占80%,并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陶瓷文化和艺术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无价瑰宝,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史的光辉写照。多年来,中陶协注重陶瓷文化产业的发展,注重陶瓷文化带动陶瓷产品设计及品质的提升。
第二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评选工作,极大促进了中国陶瓷文化艺术和陶瓷产业的繁荣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普遍认同和好评。经过严肃、认真、公平、公正的评审及公示,中轻联和中陶协正式确认王龙才等93位陶艺家为“第二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创立至今历时三十多年,2010年12月,中陶协在佛山举办了第九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全国20多个产区参评作品达2700余件(套),80多所艺术设计类院校、众多陶瓷艺术工作者参与其中,盛况空前。该活动的举办,对提高我国陶瓷行业文化创新能力、推动人才培养、提升陶瓷行业设计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陶瓷文化产业的发展极大促进了产品创新。一些知名日用陶瓷、建筑陶瓷、卫生陶瓷企业,围绕主导产业,充分发挥生产研发和艺术创意两个优势,在其产品中更多融入艺术元素,增加文化内涵,使产品实用功能和审美情趣相得益彰,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近年来,我国陶瓷行业在产业规模、效益、质量、结构、创新、环保等各个方面取得很大进步与提升,陶瓷工业总产值由2007年底的2750亿元提高到2012年底的5830亿元,各类陶瓷产品产量平均年增长10%以上,中国陶瓷工业整体发展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这期间,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努力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影响,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做了大量工作。
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行业协会的基本职能是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说清行业。为此,中陶协采取多种形式,做了大量调研工作,就产业转移、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贸易摩擦、知识产权保护、陶瓷文化产业发展等专题,相继对山东淄博、广东佛山、潮州、辽宁法库、江西景德镇、高安、甘肃白银、广西北流、湖南醴陵、河北唐山、福建德化、江苏宜兴等陶瓷产区进行调研。通过拓展调研渠道、丰富调研手段、创新调研方式,掌握一手情况,提高了开展行业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与此同时,中陶协为国家有关部委制定陶瓷行业宏观政策提供了大量行业信息。
维护会员企业合法权益是协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多年来,中陶协根据行业的实际情况,在为企业争取国家扶持政策的同时,也十分注重政策的落实。经争取,国务院先后4次提高了部分陶瓷产品出口退税率,缓解了陶瓷行业的困难。针对日用陶瓷企业用工紧张、生产效率较低、产品档次不高等问题,联系装备企业开展研发工作,并组织研讨、推介、观摩等活动,推动了日用瓷企业的工艺技术进步。针对“紫砂煲事件”对紫砂产业的影响,组织权威检测机构对产品进行抽检并召开行业专家研讨会,将结果向社会发布,以正视听。此外,对于建筑卫生陶瓷节材、节水、节气、节电、低碳、减排以及陶瓷产业中西部转移和两型化发展等问题,都及时开展了相应工作。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促进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和集约使用土地等资源,进行环境治理,也有利于提升区域和产业竞争力。近年来,中陶协按照特色区域命名管理办法,先后对江西萍乡“中国工业陶瓷之都”、广东饶平“中国日用陶瓷出口之乡”、“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等24个陶瓷特色区域进行了命名。2012年11月,在中轻联特色区域工作会议上,5个先进集体,4位先进个人受到表彰。目前,全国陶瓷区域性布局已经形成以传统产区为龙头,其他地区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在全国20000多家各类陶瓷企业中,集群企业数量占80%,并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陶瓷文化和艺术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无价瑰宝,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史的光辉写照。多年来,中陶协注重陶瓷文化产业的发展,注重陶瓷文化带动陶瓷产品设计及品质的提升。
第二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评选工作,极大促进了中国陶瓷文化艺术和陶瓷产业的繁荣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普遍认同和好评。经过严肃、认真、公平、公正的评审及公示,中轻联和中陶协正式确认王龙才等93位陶艺家为“第二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创立至今历时三十多年,2010年12月,中陶协在佛山举办了第九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全国20多个产区参评作品达2700余件(套),80多所艺术设计类院校、众多陶瓷艺术工作者参与其中,盛况空前。该活动的举办,对提高我国陶瓷行业文化创新能力、推动人才培养、提升陶瓷行业设计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陶瓷文化产业的发展极大促进了产品创新。一些知名日用陶瓷、建筑陶瓷、卫生陶瓷企业,围绕主导产业,充分发挥生产研发和艺术创意两个优势,在其产品中更多融入艺术元素,增加文化内涵,使产品实用功能和审美情趣相得益彰,取得了骄人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