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编磬
陶瓷编磬展示
磬是我国古代一种打击乐器,通常用石制成,属古代八音分类法中的石类乐器。石磬在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河南安阳武官村大墓、四川成都金沙遗址、湖北随县曾候乙墓均有发现。按照磬的使用数量、演奏场所和方式,謦可分为特磬和编磬,单个的大石磬,称特磬,若干个音高不同的磬编成一组用以演奏,称编磬。
鸿山遗址3个战国贵族墓中出土了多组成套编磬,共计54件,质地全为陶瓷,其中青瓷编磬21件、硬陶编磬33件,极为罕见。陶瓷编磬完全按石磬仿制,形状像一把曲尺,上边较直,下边微弧,具有明显的春秋战国时代特征,主体分为两段,大多一段较长,一段略短,两段衔接处有一圆孔,用以系绳悬挂于木架上。悬挂时较长的一段向下垂,用于敲击演奏,称为鼓,略短的另一段向上翘,称为股。青瓷编磬胎色灰白,釉色泛黄,虽为明器,但制作较为精致,鼓端和股端正反两面均刻划长方形框,内填戳印的“C”形纹。硬陶编磬的形体较青瓷编磬小,制作也明显粗糙简单,且均为素面,胎为深灰色,局部呈红色,从中亦可管窥当时陶瓷装窑烧造的工艺水平。
磬起源于某种片状石制劳动工具,最早出现在先民的乐舞活动中,后来随着礼乐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和编钟一样,用于帝王贵族的殿堂宴享、朝聘礼仪、宗庙祭祀等活动中的乐队演奏,成为象征身份地位的礼器。
鸿山遗址战国贵族墓中出土如此众多成组成套的陶瓷编磬,体现了墓主的尊贵等级。编磬是两周时期中原地区礼乐制度中的常见典型乐器,因此,鸿山遗址出土陶瓷编磬亦反映了吴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的深厚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