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2月的第二个星期天,在瑞典哥德堡港口外,一位名叫安德斯·瓦斯特费尔德的先生和几个朋友相约来到哥特河河岸时,发现在泥泞而冰冷的河水中散落着无数的瓷器碎片,这些瓷器碎片散落的面积竟然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在场的人们愕然了,这是怎么回事?怎么在这里会有如此多的瓷器碎片?人们顾不得河水的寒冷,纷纷下到河水中捡拾这些瓷器碎片。这一发现,又让人们不禁想起了二百多年前那悲壮而惨烈的神秘沉船“哥德堡”号,自此“哥德堡”号又被人们重新提起。那么“哥德堡”号到底是一艘什么样的船?为什么人们对它如此重视呢?
哥德堡东印度公司兴起
哥德堡城建于1621年,位于斯堪的那维亚半岛东南部,早年它只是一个小渔村,国王查理十二世在位时,命令在城市的中央修建了一条运河,直接通向城市边缘的哥特河,哥特河是北海的出口和要塞,无论是在战略上还是贸易往来中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哥德堡城市建筑风格与荷兰近似,街道和运河呈现出棋盘式格子状,城市周围建有城墙,是一个防御系统很好的城市。在国王查里十二世在弗雷德里克要塞外被人开枪打死后,瑞典终于从战争漩涡中摆脱出来,哥德堡也从军事要地转变为对外贸易的港口,近百年的邻国之战已使瑞典经济走向衰败,人们开始了战后重建。
1731年瑞典的东印度公司成立了,它成立的目的非常明确,因为瑞典看到了当时的葡萄牙、荷兰、英国、丹麦等国的东印度公司都在赚取可观的利润,也使瑞典产生了极大兴趣,他们准备把哥德堡城变成对外贸易的港口和繁荣的国际化商业城市。那么什么是东印度公司?东印度公司泛指西方对亚洲印度以东的所有国家进行贸易往来公司的统称,西方的很多国家在17-18世纪都成立有这样的公司来进行商业贸易。
瑞典在认真研究其他西方国家对外贸易的经验后,根据自己国家的特点,于1731年在哥德堡成立了瑞典东印度公司,由苏格兰贵族科林·坎贝尔、德裔瑞典人辛德雷齐·科尼格和哥德堡富商的儿子尼科拉斯·撒尔格林三人组成,他们三人都有丰富经商经验和多年的航海经验。公司一经成立就雇有员工上千人,它是当时瑞典最大公司之一,并被政府批准给予公司15年的特许经营权,是当时全瑞典能够享此殊荣的唯一公司。这就证明在同东亚进行贸易中,只有东印度公司才是唯一有经营权的公司,特别是对中国进行贸易,更是瑞典贸易的重中之重。
哥德堡号的东方之旅
1732年,瑞典第一艘东印度公司的商船,开始了它的东方之旅,目的地是中国的广州。这艘首次航行的东印度公司商船取名叫“东印度人”号,它是一艘全木结构的帆船,往返一趟大约需要两年时间,中途停靠在西班牙的加地斯,在加地斯瑞典人把木材、焦油、绳索、武器等物品售出,然后换成白银,因为当时只有白银才是与中国进行贸易交换的唯一货币。一切准备就绪后“东印度人”号随海洋季风驶向大西洋,然后绕过非洲大陆南端向东航行,开始了驶往中国的漫长而艰辛的远航。 首次航行就给东印度公司带来了巨额的利润,这一利润竟能高达100%。首战告捷,东印度公司从1731年获得首份15年期租船契约后,至1806年又先后获得了4次特许经营的契约,而每次契约都改为了20年。在这期间共派出37艘商船,进行了132次远航。只有三次到达过印度,其大部分都是直航中国的广州。
1739年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商船之一“东印度人哥德堡”号(简称“哥德堡”号)起锚扬帆,开始了它的中国处女之行。“哥德堡”号在当时是一艘大型的货运商船,它满载着用白银从中国换回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等物品,一船货物价值就相当于当时瑞典全年的国民总产值。长达80年的贸易给东印度公司带来了无限巨大的财富。
17世纪末18世纪初,是中国货在欧洲最为风靡的时期,那时在欧洲刮起了一股“中国风”。人们把中国看作是最为时尚的国都,既神秘又令人神往。这时,欧洲人不但着迷于中国产的物品,就连建筑也常常模仿中国风格。在今天,欧洲许多国家里都有这种仿中国建筑,屹立在花园中。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皇后岛上,就有一个仿中国建筑的宫殿群,这个建筑群被当地人称为“中国宫”。因为王后十分喜爱与中国有关的东西,国王为了讨得“爱妻”的欢心,特意为她建造了这座宫殿。许多从中国运来的瓷器、漆器、丝绸等工艺品,陈设在这座宫殿里。瓷器在欧洲人眼中被看作是“白色的金子”,人们为能拥有中国瓷器而倍感骄傲和自豪。在当时的欧洲,拥有中国瓷器是权贵的象征,而穿中国服装是一种富有的体现。所以,中国货是一种销路极好的商品,但是这种特许经营的权力只有东印度公司一家可以享有。
1743年3月“哥德堡”号开始了它的第三次远航中国,前两次分别是1739年11月-1740年6月和1741年2月-1742年7月。这两次远航获取的丰厚回报让所有的人感到无比兴奋,人们对“哥德堡”号的第三次航行,同样充满着希望。但是,这次航行从一开始就遇到了很多麻烦,董事们对即将到期的贸易特许权忧心忡忡,贸易的巨大利润,又让所有人都头脑发热膨胀,他们希望再一次远航中国,能够尽快成行,一切换取金钱的风险也在酝酿之中。这次远航前期耗费了很长的准备时间,以至于“哥德堡”号在3月17日(星期一)才启航,耽误了最佳的启航时机,所以没有顺利的驶向广州。在印尼的爪哇岛停留了五个月,因为食物的匮乏,饮用水的短缺,酷热难耐的天气,先后夺去了35个人的生命。
经过修整后“哥德堡”号又重新开始航行,驶往目的地广州港,他们分别在爪哇和广州两地,招募了35名新船员,这些船员大都是在爪哇和广州荷兰东印度公司里工作的瑞典人,他们都为能搭乘这艘船回到瑞典而感到欣喜。这次航行的时间较之前两次都要长,达到了两年半之久,开始的不顺利也为日后埋下了祸根。
1745年9月12日,这是一个阳光明媚,风平浪静的日子。清晨,哥德堡城的市民就早早的来到哥德堡港的码头上。人们手捧鲜花、香槟酒,扶老携幼地来到这里等待着,妻子的丈夫、老人的儿子、孩子的父亲,人们憧憬着,将与亲人团聚的那一刻,猜测着这条航船究竟会从遥远中国带来什么样的珍宝……岸上的人们已看到了“哥德堡”号时隐时现的帆影,大家欢呼雀跃,有人甚至跳起舞,唱起歌。船离港口越来越近了,船员们甚至看到了岸上攒动的人头,激动的心情已无法形容,毕竟与亲人两年半没有见面了,双方都情不自禁的挥起了双臂。领航员已登上了“哥德堡”号把船引向港湾,还有1公里……900米了……就在人们热切期盼的眼光中,突然一声巨响,“哥德堡”号猛烈撞击在近海的一块礁石上,风平浪静的海面即刻掀起了翻飞的浪花,“哥德堡”号顷刻间沉入了苍茫的大海,所幸离岸较近,并无人员伤亡,但整船的货物却被大海吞噬了,人们哀叹、无奈,兴奋的泪花瞬间变成了悲伤的泪水,人们难以接受更是无法理解这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情况,为什么走过惊涛骇浪都没有翻沉的“哥德堡”号却在风平浪静中沉没。后来发生的事情更让人产生诸多的疑问:第一,这块近海被“哥德堡”号撞触的礁石,是每个航海人都该知道的。第二,领航员马森被捕入狱,但没过多久就被放出来了,船长同样是关了三天就被释放了,十年后有人说在南非看见了他。从那时起,人们的种种疑问就从来没有间断过。
沉船被海水冲击着离海岸越来越近,人们迅速组织了打捞,但因为当时的航海技术和打捞水平都不像今天这样先进,因此打捞出的货物只是全部货物的十分之一,但就是这些货物,后来的拍卖所得,竟偿还了包括该船失事在内的全部成本,而且每个股东还分到红利。“哥德堡”号所载货物的收入应为250万瑞典Daler Silvermynt(一种货币单位,现在已不再流通),而船员每月薪水为2Daler Silvermynt,就是这种巨额利润驱使“哥德堡”号的这次冒险航行。有人说触礁是有意行为,因为一般航行二年半的商船,已经是伤痕累累,需要修复整理,费用也是十分昂贵的,这样就会得不偿失,而发生沉船事故就可有巨额的保险,也就省去了一切需要的费用。当然这都是人们的猜疑,总之从沉船的地点、时间,还有一些其它的迹象表明,人们种种猜测不是没有道理的。
哥德堡号上的中国瓷器
“哥德堡”号从沉没到今天,整整过去了260年,但人们对“哥德堡”号的兴趣并没有随时间的消逝而减退,时时被人们想起,从1745年的第一打捞到今天从没有间断过。从打捞出来的物品,“哥德堡”号从中国带回的物品是如此的丰富,数量是如此之大,令人震惊,仅茶叶一项就可把哥德堡变成一个大茶碗。其后不断有价值连城的宝物被打捞出来,瓷器更是不计其数,根据推测,船上装的瓷器大约在50-70万件,还有生姜、香料、藤编物品、漆器等。随着时间的推移,从沉船中打捞出的货物大部分已被海水侵蚀,瓷器也因为海水的猛烈撞击变成了碎片,有价值的东西变得越来越少了,人们对打捞和寻宝失去了兴趣。直到1984年,人们重新开始了对“哥德堡”号的重视,并且从1986年到1996年间又从海水的淤泥中挖出了60吨碎瓷片,但完整的瓷器只有300件,从这时开始,一项伟大的壮举开始酝酿并逐渐实施了。
1984年瓦斯特费尔德在哥特河发现大量瓷器碎片,人们把目光再一次投向了忘却很久的“哥德堡”号,1986年人们又开始了挖掘工作,1987年成立了“东印度人哥德堡号之友”并推选出主席。1992年瓦斯特费尔德向“东印度人哥德堡号之友”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希望建造一艘仿古的“哥德堡”号,这一建议一经提出,即刻引起强烈反响。建造这样一艘仿古木船谈何容易,首先是资金来源,但是这一困难很快被多家赞助商解决,在这过程中也有很多人产生过怀疑,认为是异想天开。建造一艘大小同样的金属船需要两年时间,而复建“哥德堡”号则用了十年时间完成,从1994年到2004年这艘与当年“哥德堡”号如出一辙的仿古木船,终于下水了,人们给它取了名字叫“东印度人哥德堡Ⅲ号”(东印度人哥德堡Ⅰ号沉没在哥德堡、东印度人哥德堡Ⅱ号沉没在南非)。这是一项艰辛而伟大的成功,人们的幻想,变成了现实,这其中的艰苦,只有那些亲身经历过的人才有所体会,但正是当年的突发奇想,又一次证明了瑞典勇士真的是不畏艰险、勇于挑战,就像几百年前他们勇敢的挑战大海一样,哪怕是牺牲生命。今天奇迹再一次出现,当年“哥德堡”号雄伟的英姿,再次呈现在人们面前,我们只有惊叹。“哥德堡”号的重现,让人们回想起当年中瑞贸易友好往来的历史,这次“哥德堡”号准备重走当年来中国的航线,重温那段悲壮的历史,感受当年瑞典勇士的勇敢精神。
时间虽然已过去了二百多年,大部分的瓷器都已被滔滔的海水冲刷,变得支离破碎,找到一件完整的器物已是件很难的事情。为了让中国百姓亲眼目睹“哥德堡”号当年的风采和从“哥德堡”号沉船中打捞出的精美中国瓷器的神韵,故宫午门举办了“瑞典藏中国陶瓷展”,从当年打捞出的瓷器中遴选出29件具有代表性的器物呈现给中国观众,让观众感受中国外销瓷那段辉煌的历史和动人的故事。
来自“哥德堡”号的外销瓷精品
青花折枝花卉纹碗
乾隆时期,该碗撇口、深腹,碗内光素,碗外壁用青花绘以折枝花。这是一件保存相当完好,并十分难得的打捞物,在我们挑选的展品中这类精美的瓷器已不多见,它是外销瓷中的精品。 青花山水纹碗,乾隆时期,碗撇口、深腹、圈足,碗内光素,碗外壁用青花绘以山石泊景图,工简意深,色调清新淡雅。从这件打捞瓷器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化的风景图案在当时是非常受欧洲人喜爱和追捧的。
图片来源来自网络
青花过墙云龙纹碗
乾隆时期,碗撇口,口沿内敛、深腹、圈足,碗内外均施白釉,一条青花长龙绘以碗内外,俗称“过墙龙”。这种纹饰在外销瓷中是不多见的,非常难得,也非常值得进一步研究。青花鸡纹盘,乾隆时期,盘平口、浅腹、矮圈足,盘沿用青花绘以莲花、竹叶纹饰,盘中心则绘斗鸡图。这种新颖活泼又生动有趣的纹饰非常受瑞典人的喜爱,在瑞典哥德堡的海事博物馆和西方古董公司均有这种藏品。青花竹石花卉纹盘,乾隆时期,此盘造型规整构图饱满,青花色泽浓艳亮丽。该盘是1905年由詹姆斯·基勒对1745年沉没的“哥德堡”号打捞发掘时被打捞出水而又重现风采的。青花牡丹垂柳纹折枝盆,乾隆时期,这类造型的器物在外销瓷中是不多见的,它的尺寸也比一般器物大,直径有40厘米左右,造型十分规整,纹饰以中国人喜爱并常用的垂柳与牡丹做主题纹饰,尽显豪华与雍容。在外销瓷中应为上乘之作。
图片来源来自网络
外酱釉内青花折枝花卉纹碗
乾隆时期,碗呈撇口、深腹、圈足,碗内用青花绘以串枝花卉,碗外壁则施以酱色釉,这种装饰与施釉方法,在18世纪外销瓷中最为常见。因是从沉船中打捞出水,所以很多瓷器上已布满贝壳生物。 外酱釉内青花花卉纹盘,乾隆时期,此盘是1862年由詹姆斯·布恩组织人员从1745年沉没的“哥德堡”号附近的海域中发现的,盘上所绘纹饰,也是那一时期常用的纹饰之一。
图片来源来自网络
外酱釉内粉彩花卉纹小碗
乾隆时期,碗撇口、圈足,碗外壁施以酱色釉,内壁口沿及碗心均用粉彩绘以花卉图案,从残存的色彩中,仍能依稀看到当年色彩的美丽。酱釉粉彩折枝花卉纹小盖缸,乾隆时期,缸为直口筒形,缸身有叶形开光,里面用粉彩画出花枝与叶瓣。1745年9月瑞典东印度公司的商船“哥德堡”号在亨利勃旦海滩触礁沉没,1905年克里尔先生进行潜水搜寻,这件小盖缸就是那次打捞上来的物品之一。
图片来源来自网络
红绿彩花卉纹缸
乾隆时期,这种红绿彩绘瓷器在当时是一种比较多见的出口瓷,但是像这样完整的已不多见,此缸缺失一盖,但色彩依然可见当年新品时的美丽。除大量的瓷器外,那时的欧洲商人还会随船带回他们自己所购的物品,已备送给亲朋好友,18世纪的中国在世人心目中是时尚之都,所以能买回一件中国生产的商品,在当时被认为是件最有能力和最时髦的事情。乾隆时期生产的黑漆描金人物故事纹盒,就是一件当时被看作是精美贵重的礼品,盒呈长方八角形,盒足饰四龙爪形,周身以黑漆为地,上饰金彩绘以人物花卉,盒内则分以不同的格屉,存放各种女性用的象牙饰品。此件器物应是当时来到中国的船上官员随船带回瑞典,准备送给自己的女性亲人的,时至今日更为一件珍贵的文物。
图片来源来自网络
茶叶、香料在当时都是欧洲人十分喜爱的用品,饮茶之风在那时被看作是热饮中最为时尚的,大量中国茶叶源源不断运往欧洲各国,而饮茶的用具也随之配套而去。在从沉船中打捞出的茶叶看,它们均用锡纸包裹十分严密,而锡纸的作用就是防潮、密封,使茶叶的香气长久留存。船员们为了能先尝为快,特意制作了锡胆木套茶叶罐带到船上,把茶叶放到锡罐里,茶叶就不会被潮湿的海风侵蚀,保持茶叶的品质,这样一路航行就能喝到清香的中国茶了。
除“哥德堡”号,瑞典东印度公司的其它商船,也把遥远中国的大量商品运到瑞典,从那时开始一批批中国精美的陶瓷永远的留在了那里,见证着中国外销瓷这段辉煌而灿烂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