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金刚企业日前成立了工程技术中心,整合了陶瓷研究所研发中心和南海禅城研发中心的技术力量与优势,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据悉,工程技术中心的成立,不仅体现了金刚企业对研发工作与研发人员的重视,及对产品创新与改良孜孜不倦的追求,更体现了金刚企业迎合市场需求,对产业进行转型升级,大力整合资源,完善工艺流程、改善设备,进一步提升企业技术力量的宏伟目标。
近来,在转型升级成为行业主旋律之际,创新驱动成为陶瓷产业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最佳选择。而科技创新,作为提速陶瓷业转型升级,及创新驱动主力军,成为诸多企业的关注焦点。
某种意义上讲,陶瓷产业的那些事儿,与科技创新的关联度颇多颇大,如工艺创新、装备创新等,正成为创新驱动的火车头。金刚企业整合相关资源,充实创新力量,不仅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再次作了最好最新诠释,更为其他企业、整个行业加大科技创新步伐,提速转型升级速度做出了表率。
科技创新提速,缘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需求,缘于企业持续发展遇到了瓶颈,缘于国家经济政策导向发生了转变,也缘于我国陶瓷业在新的历史战略机遇期内,需要由生产大国向陶瓷强国迈进、由国内品牌向国际品牌进军。
可喜的是,我国陶瓷业在科技创新方面,正在逐步崛起,呈现的科技创新亮点不断涌现,异彩纷呈。从原料的干法制粉技术,到国产压机进入万吨时代,从喷墨集成技术、墨水国产化,到喷釉喷粉技术的出现,无不为陶瓷业的转型升级提速助力。
没有科技创新的“金刚钻”,就难以完成转型升级的“瓷器活”。科技创新,发挥转型升级的带动效应,一方面是瞄准当前行业发展中出现的焦点问题,剑指困扰行业的一些关键难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创新。如成本居高不下,企业除眼睛向内强化管理进行内部消化之外,能否通过科技创新手段来化解。如针对已经普遍存在的招工难、用工荒,在推进机械化、自动化方面,如何有的放矢地破解。如面对能源结构调整及能效问题,以及节能减排、环保紧箍咒困局,如何以科技创新有效缓解,符合标准、满足政策。如针对云计算、3D时代,陶瓷企业如何加速科技创新,迎来新一轮科技创新浪潮,并在国际产业分工的重新洗牌中占据有利位置,从而提升国内陶瓷业在国际产业链上的地位和话语权。另一方面是加强对科技创新的管理,不仅是加快研发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使之尽快产业化、规模化、效益化,更是突出管理出效益,对于科技创新,同样成立。
对于科技创新的实现途径,有企业自建研发中心,如金刚企业;有与研发机构、院校开展技术合作共同研发。而我国陶瓷业普遍存在的缺乏自主研发创新、克隆仿制成行业潜规则且比重颇大的现实,一直受到诟病。面对出现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曾经的安逸生活条件(各种红利)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新的竞争优势尚未成形、新的发展道路尚在摸索的当下,端正对科技创新的认知和重视,并不遗余力加快自主研发与科技创新步伐,对陶瓷业既是严峻考验,也是沧桑正道。
有业内人士坦言,我国陶瓷企业只有在科技研发与创新上做足功课,迅速提升自主创新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金量,熟练掌握运用知识产权战略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在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新征程中,加快成长壮大,圆梦陶瓷强国。
其实我们很清楚自己的软肋和差距在哪儿,但多年的习惯或是惰性让我们如温水之蛙,不思回头、不识危险、不愿改变。依靠产能规模优势,很难成就强国地位,已成行业共识。对于国外产品和品牌,通过国外高端展会的耳濡目染,更看到了存在于设计、品质、创新、品牌等方面的差距。既然事实已清楚、证据已确凿,陶瓷业就应该以前所未有的信心和决心,借改革创新的东风,打造升级版、第二季的契机,顺应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生态文明的主流,在政策、法规、标准的引导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找准突破口,提升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速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速度,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实力,扩张由中国品牌到世界品牌的升级空间。
科技创新作为推进行业转型升级的主动力之一,不仅需要创新体制、机制、系统的辅助,更需要建立一种创新文化,秉承一种创新精神,落实一种创新行动,从而收获几多创新成果,斩获强劲创新动力。不管是自主研发还是合作创新,还要多做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方面的科技创新与成果保护,这样才会让自主科技创新充盈正能量,真正成为企业腾飞的加速器。
或许金刚企业已经非常明晰的知道,科技创新,不仅是国际最高端装备,全过程的智能化操作,还有原材料、产品设计、生产环节的创新,唯有全方位、立体化的实施科技创新、创新驱动,以创新体系增强内生动力,以创新成果实现企业软、硬件的同步提升,并把这些因素凝聚在产品上,汇集到品牌中,才会成就行业领先的高度、国际领先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