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4月25至27日,由江苏省宜兴市人民政府和中国古陶瓷学会主办的“宜兴窑古代陶瓷学术研讨会”在宜兴召开。来自北京、上海、江苏、台湾等地文博单位和机构的古陶瓷专家、学者及艺术界、陶瓷产业界近百人参加了大会,并提交了27篇论文,就宜兴窑古代陶瓷的发展历史、文化内涵、工艺成就及传承保护等方面,作了深入考察、探讨和交流。
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王莉英认为,宜兴的古代陶瓷的发展历史,大略可以分为五个历史时期。一为史前文化时期,是当地逐渐获得成熟制陶经验技术时期;二为商周时期,是当地烧制原始瓷器,逐渐获得成熟制瓷经验技术时期;三为汉魏六朝时期,是当地烧制成熟青瓷,能够与浙江地区先进制瓷水平并驾齐驱的时期;四为隋唐宋元时期,是当地烧制多种色釉陶瓷的时期;五为明清时期,这是当地发展繁荣以紫砂为主的制陶业,从而奠定“陶都”地位的时期。
对于宜兴窑自身的发展轨迹,黄兴南的《宜兴古代青瓷概述》、刘丽文的《宜兴小窑墩出土西晋青釉瓷与越窑西晋青釉瓷对比研究》与贺云翱的《试论“宜兴窑”》、周小东和瞿华娣的《认知中国“宜均”》等论文,着重就宜兴窑古代青瓷与越窑古代青瓷的区别,以及宜兴窑形成青瓷、紫砂、宜均独特体系所作的多角度论述,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们的好评。
黄卫文的《清宫旧藏明清“宜兴挂釉”贡器研究》、赵聪月的《清宫档案与清宫旧藏紫砂器》、郑宏的《再议“行有恒堂”款器物生产年代》等论文,从不同方面介绍了目前藏于故宫难得一见的宜兴紫砂器,并正本溯源,使与会者真切地感受到明清时期宜兴紫砂器在工艺上所取得的成就。
此外,还有论文就宜兴窑青瓷、紫砂、宜均的出土器物、工艺特征、装饰技法、产品外销以及宜兴地区龙窑调查保护等进行论述。
会议期间,专家学者们还实地考察了前进窑遗址、小窑墩遗址和现在还在使用被称为“活龙”的前墅龙窑三处国保单位,并参观“宜兴窑古陶瓷标本展”、紫砂和宜均工艺制作流程。(伊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