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在位于繁昌县南郊的繁昌窑遗址柯家冲窑窑址,一座长达35米多的龙窑正在考古人员的悉心作业下逐渐露出它本来面貌。这是繁昌窑自2002年发掘以来的又一次大规模考古发掘。这次发掘中,还出土了不少精美青白瓷器和大量瓷片、窑具。经历千年风霜,不少瓷器看起来依然釉色莹润,温婉大气。
【惊喜】 12年后繁昌再现龙窑
昨天下午,繁昌县南郊烈日当头,数十名考古人员正在一座山坡上紧张工作。在用塑料布搭建起来的发掘现场,一座30多米长的窑址已发掘到窑尾。 自上世纪50年代被发现后,繁昌窑声名远扬。经过专家考证,在方圆1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繁昌窑由相邻的柯家冲窑、骆冲窑等组成。昨天正在进行发掘的就是柯家冲窑。来自省考古所的现场发掘负责人罗虎告诉记者,2002年9月~11月,省考古所和中科大联合,对柯家冲窑遗址进行了首次发掘,发现了一座斜长50多米的龙窑,也被称为繁昌柯家冲1号龙窑。这次发掘的2号龙窑是从去年11月份正式启动的。罗虎告诉记者,这次发掘的2号龙窑距离2002年发掘的1号龙窑仅有十几米远,两条巨龙相邻盘踞,更显“霸气”。
【规模】一次可烧数万件瓷器
顺着山路往上走,记者看到,在发掘现场的周围草丛里和山路上,到处散落着大大小小的碎瓷片。随手捡起一块,就能看到清白的色泽,质地莹润,龟裂的花纹清晰可见。窑址两边,堆放着密密麻麻的碎瓷片和各种废弃窑具的碎片。站在窑址中央,尽管岁月流转,仿佛还能感受当年窑厂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
罗虎告诉记者,根据考证,繁昌窑的产品年代最早始于五代,正在发掘的这座柯家冲2号龙窑的年代应该介于五代至北宋中期。这座龙窑长约35米,整个窑炉中间宽两头窄,中间窑床最宽的地方有近3米,这在当年应该算是中等规模的窑炉了。 “这样一座龙窑,一次可以烧制两万多件甚至更多的瓷器。 ” 不过由于当时的工艺水平的局限,瓷器烧制过程中的残次品率要比今天高得多,在窑址两边密密麻麻堆放的碎瓷片就是被随地倾倒的残次品。
【技艺】青白瓷小狗栩栩如生
繁昌窑在中国瓷器史上,地位显著。在2002年的发掘中,就曾出土了大量精美瓷器。在这次发掘中,考古人员同样有不少发现。罗虎告诉记者,这次从龙窑中出土的器型包括碗、盏、碟、盘、温碗、执壶、香炉、瓷砚台、瓷塑小动物、粉盒、水盂等,其中相对完整可以修复的大约有160多件。精巧的青白瓷小狗看起来栩栩如生,憨态可掬。
记者看到,在出土的器物中,大部分都是这样的生活用品,尤其各种瓷盏、瓷碗比较多,器型典雅大方。罗虎告诉记者,青白瓷本身就反映了宋代文人的审美品位,倾向于素雅,与明代以后艳丽的粉彩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出土的大部分器物身上都有或深或浅的裂纹,部分还有菊花纹、莲瓣纹等花纹。罗虎告诉记者,这种自然的开裂现象叫做“开片”。在当年,是受制作水平的局限,大部分繁昌窑瓷器上都能看到。可这样的裂纹却有独特的美丽,后来甚至演化出独特的制瓷工艺,后来哥窑等出产瓷器上的冰纹等就是“仿古”的结果。(记者 王素英 刘媛媛 文/摄)
【名词解释】
龙窑
龙窑我国古代南方窑炉的一种常见形式。南方多山地,龙窑依山而建,呈长条形,自下而上,下面是窑头,上面是窑尾,几十米长顺山倾斜而下,看起来确实颇有“龙”的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