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6月2日,山西首届景德镇陶瓷艺术大师作品鉴赏会在山西美术馆举行,这些承载历史与文化的当代陶瓷作品引起了南北方艺术大师的关注,90岁高龄的赵梅生老先生亲临现场并“深有感触”;山西的艺术家们则试图借此机会吸收养分、复兴北方窑;来自景德镇的艺术大师们则想融合北方窑,创新景德镇陶瓷。
景德镇陶瓷世界著名,但来自景德镇的大师们对陶瓷的理解却不尽相同,尤其在艺术性和商品性的平衡上,大师们的看法大相径庭。其间,记者采访了十多位来自景德镇的工艺美术大师,通过他们的看法,我们可以管中窥豹,揭开景德镇陶瓷的神秘面纱。
“圈里人”的盛宴
5月23日,山西美术馆,山西首届景德镇陶瓷艺术大师作品鉴赏会拉开帷幕。与以往只见作品不见人的展览不同,这次鉴赏会既见人又见作品:来自景德镇的数十位工艺美术大师带来了不少于500套的陶瓷作品。更为不同的是,这次的展览迎来的客人有半数是“圈里人”,专来切磋技艺;另一半则是懂行的藏家,专门咨询细节与技术上的问题。 当天,90岁高龄的我国著名画家赵梅生现身鉴赏会,在一组“童趣”的陶瓷作品前久久驻足,并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希望作者陈敏能联系自己。除对陈敏的作品感兴趣外,赵梅生留下了感叹:这次的收获很大,有很多器形是自己从未见过的。 当天,山西美术馆,各种造型各异、栩栩如生的陶瓷作品扑面而来。在许多作品面前,都三三两两地聚集着人群,探讨着季节、温度、陶土、技艺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承办方山西省国雅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多数都是“圈里人”,有美术界和艺术界的专家,有水平很高的藏家,还有做陶瓷生意的商家。指着一处陶瓷作品前正在讨论的人,这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鉴赏会开始后,来的多数都是‘圈里人’,他们正在与作者讨论。” 随后的几天时间里,记者多次到山西美术馆,均发现类似的情况。5月25日,一位中年人来到鉴赏会现场,指明要见中国书画陶瓷艺术大师叶兆云,随后,二人就相见恨晚地聊了起来。现场,陆陆续续有来自我省美术界、艺术界的人士,不断地指着各种作品进行点评,并与作者不断交流。 来自景德镇的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乔生的交流方式与众不同。在与来自我省的一位中年学者交流的同时,他现场挥毫,学者性格鲜明的漫画跃然纸上。盖上名章后送给这位学者后,他告诉记者:“这次来山西收获很多,不少人很专业,谈得来的我都会作画赠送。”
景德镇大师观点“大相径庭”
在山西美术馆二层,由景德镇三位泰斗级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戴荣华、秦锡麟、王恩怀合作的翻口直筒瓶《青韵雅集-寒夜客来茶当酒》不断引来关注,不断有来自省内外的艺术家、设计师“评头论足”,原因是这一作品的市场叫价已超过1000万元。围绕这一作品,记者提出了一个问题:陶瓷作品是商品还是艺术品。这一问题却引爆了大师们的话匣子,因为,对于每一个大师,他们的内心深处都在为商品性和艺术性寻找平衡点,找好平衡点的大师心里坦然;但对于找不好平衡点的大师,这却是一种“折磨”。 谈景德镇陶瓷,叶兆云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在仿古元青花上的创新成就了他的地位。但他的观点“极端”:陶瓷作品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一个优秀的陶瓷作品,会耗费人数年的心血、精力、时间,这是一种事业,不是商品。要说商品,它也是艺术品的附属价值。”在记者问及这次鉴赏会的目的时,他说:首先是宣传景德镇陶瓷的文化,二是打击假冒陶瓷。另外一位景德镇大师告诉记者,叶兆云和一些泰斗级陶瓷大师的经历相似,早年吃过很多苦,但一直对钱没概念。 王锡良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景德镇陶瓷泰斗级人物)家族艺术馆馆长王阿清(王锡良儿子)则表达了截然相反的观点:如果不是商品,陶瓷艺术品就没有价值;如果陶瓷艺术品没有价值,艺术家的创作就是空谈。“我父亲的一些作品十年前只能卖2万元,现在卖到了百万以上。有买家买下出不了国,海关就卡下了;某种意义上,他的作品已经成为文物。”王阿清认为,陶瓷作品的艺术价值、意境等很重要,但金钱却是衡量这些价值的标准;因为,艺术作品只有得到金钱肯定,作者才有激发创作热情的欲望,反之,创作者会灰心丧气。
年轻艺术家热衷大众收藏
两位大师的讨论引来更多中青年工艺美术大师加入“论战”,他们的观点也是“大相径庭”。 陶瓷美术大师魏小毛:陶瓷作品的商品性和艺术性不能直接画等号,这是对艺术家的亵渎。 国家一级美术师张长钧:陶瓷艺术就是商品,但又有被大众欣赏的艺术性,具有二重性。但是,价格高说明创作水平高。 陶瓷书画工艺美术大师周国辉:艺术来自生活,生活为大众服务。 国家一级美术师吴伟明:价格不是艺术家考虑的问题。 江西省工艺美术师曹达泉:陶瓷作品应该属于大众收藏,价格由未来的时间决定。 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叶才金:陶瓷作品的价格是由需求来决定的。 江西省工艺美术家欧阳国华:艺术是无价的,商品是有价的。 在将近2个小时的“争论”中,来自景德镇的工艺美术大师们谁都没有说服对方。但作为观察者,记者明白:对于艺术作品,艺术性与商品性的对立统一将会一直存在下去,不同艺术家不同的态度也会产生不同的创作行为和境界。另外一点,景德镇的年轻的艺术家们更关注大众,不少人认为,景德镇陶瓷艺术更应该成为大众收藏。管中窥豹,从这一点上看,目前的景德镇陶瓷或许正在“谋变”,因为年轻艺术家们需要成长空间;随着他们的成长和他们作品的久远,目前的大众收藏(当下年轻艺术家们的作品)未来可能潜力无限。
本报记者 杜建伟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