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研发人员在创作工艺精品(邱和军 摄)
德化协发光洋陶器有限公司引进自动化生产线,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陈志明 摄)
顺美陶瓷展厅负责人向客人讲解陶瓷新品。 (邱和军 摄)
核心提示 在德化陶瓷产业园区申报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的重要关口时期,28日,省经信委主任周联清、泉州市政府副市长陈灿辉率省、市两级经贸部门深入德化陶瓷园区、企业车间,与当地政府官员、企业家面对面,共同问计企业创新、产业转型升级。这也是省、市两级经贸部门贯彻落实省委书记尤权关于泉州要在推动企业技术、产品、组织、商业模式和市场创新等方面多探索好经验、好做法,培育更多龙头企业的要求,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群众的意见建议而进行的基层调研。
本报记者 邱和军
陶瓷产值占工业总量近七成
从汇聚德化千年陶瓷发展历程的德化县陶瓷博物馆,到行业龙头企业协发光洋陶瓷有限公司、顺美集团,再到朝气蓬勃的德化电子商务创业园,调研组一行一路走、一路看,与车间一线工人交谈,与企业负责人交流,现场了解当前陶瓷产业所遇到的机遇和挑战。
眼下德化正在全力实施陶瓷产业转型升级工程,陶瓷工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
用电、用气量一直是衡量陶瓷工业“行情”的重要指标。今年1—4月,德化陶瓷用电1.88亿千瓦时,增长12.6%,天然气供应量1585万立方米,增长5.8%,用电、用气量环比均呈逐月上扬趋势,也由此不断拉高陶瓷产业在德化工业大盘中的地位。今年前4个月,德化陶瓷实现产值44.09亿元,比增23.9%,占全县工业总产值比重达68.1%。
德化陶瓷缘何逆势而上?在走访企业和园区、与当地政府部门和企业家交流座谈中,不断抽丝剥茧,调研组触摸到德化陶瓷行业涌动的创新因子。
记者了解到,德化成立了高规格的陶瓷产业发展委员会,树立陶瓷为强县富民的第一支柱产业,举全县之力推动陶瓷产业转型升级。
企业大踏步转型升级
知识产权是德化陶瓷走遍天下的“护身符”。提起在陶瓷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成效,德化县县长欧阳秋虹不无自豪地介绍,德化实现三个全省第一,获得全省第一个版权就地办理省级权限,成立全省第一个版权协会,设立全省第一个版权咨询服务公司和版权纠纷调解中心。据悉,调解中心成立以来,参与调解版权纠纷22起,代理作品版权登记900多件。
陶瓷改造升级大踏步向前,锦龙、顺尔美、协发光洋等3个省级技改项目,今年前4个月完成投资4410万元。为适应日用陶瓷机械化趋势,德化组织47家企业赴广东考察先进陶瓷生产设备。仅协发光洋陶瓷一家企业,就一举引进6条先进机械设备生产线,大大缓解劳动力紧缺压力。
坚持国内国外并举、共性个性并举、工艺日用并举、线上线下并举“四个并举”思路,不断创新商业模式,德化陶瓷业迎来艳阳天。在陶瓷电子商务创业园内,四楼的靳泓陶瓷公司办公区面积五六十平方米,在各种各样的创意茶具围绕中,五六个年轻人正在电脑前设计最新款的产品。在这个仅用4个月时间,投入1000多万元改造建成的,总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的电子商务创业园内,像靳泓这样的小微企业多达66家。这里有福建省首个陶瓷类垂直电子商务平台—德化商城,从德化最早的门户网站演变而来的全新分销平台—憨鼠的日子也过得红红火火。
政企互动破解发展难题
当然,在各种大环境因素影响下,德化陶瓷产业也面临转型升级带来的各种压力。企业家和当地政府官员纷纷向调研组“求医问药”。
天然气供应和价格,是眼下泉州陶瓷企业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恳请省里协调天然气价格,满足生产供应要求,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当地政府官员和企业家不约而同地把问题抛给调研组组长周联清。
“有伊朗客商想在海外经营我的专营店,希望企业给予资金支持,政府相关部门可否在品牌海外推广方面给予资金补贴?”五洲陶瓷总经理郭建洲提出,大部分德化陶瓷企业块头偏小,建议适当降低机械设备升级改造的补助门槛,帮扶小微企业长大。
由外贸加工转向品牌运营,也是德化众多陶瓷企业转型的一大特点。“销售年增长额要达到1000万元,才跑得赢生产成本的增速。”威尔陶瓷负责人把企业如何化解外贸转型中碰到的劳动力成本增加难题抛给调研组一行。她以2012年的经营为例,当年销售额约3000万元,工人和管理成本占总经营成本的37%,利润大概有10%。“应对每年增长10%的人力成本,我们该怎么办?”该负责人坦言,在转向大张旗鼓经营线上品牌时,企业却遭遇研发、品牌运营人才缺失和资金压力。
作为龙头企业代表,顺美集团董事长郑泽洽不仅为破解陶瓷专业人才培育难题而呼吁,更为关注的是如何抢占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高端环节,继续领跑中国陶瓷行业。“我想做一个陶瓷艺术品银行,同时把陶瓷引入影视领域。”郑泽洽希望政府引入高端智囊资源和私募资金,推动与当地陶瓷企业对接。
企业的呼声,很快化为政府的行动。调研中,省经信委主任周联清一边走企业,一边电话联系省里相关部门,协调天然气供应和价格问题。在座谈会上,周联清和陈灿辉率调研组与德化当地党政领导、企业家代表面对面,就省、市两级出台的惠企政策一一解疑释惑,并一道探讨人才培育、金融服务等方面的新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