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锤子科技创始人罗永浩在接受《新财富杂志》采访时说,企业管理者在研发产品时,不要盲目相信时下流行的粉丝文化。虽然有粉丝意味着扩散的基础比较好,但是扩散开去还是要靠产品本身。
事实上,随着近年来要注重用户体验等理论的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管理者开始认识到经营粉丝对企业自身发展的重要性。无论是线下的各种活动推广,还是线上的着力提升用户黏着度,各个企业都在做服务与提供体验上大做文章。检视这些企业的最终成效,不难发现结果喜忧参半。靠粉丝还是靠产品,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正如互联网研究学者杜子键所言,读懂粉丝经济学首先要对以往企业、产品和消费者的沟通模式有一个基本的把握。从2000年到2008年、即互联网初期,电视和广播作为主要传播渠道,一句“送礼就送脑白金”式的营销手段,就可以将千万消费导向购买。信息的不对等,造成了“企业为王、消费者靠边”的现象。
到了2009年至2012年,在这个互联网上升期的阶段,出现了很多带有互联网思维的新产品。信息逐渐摆脱了原来的中心化和整体化,变成了去中心化的零散碎片,在人与人之间为纽带的渠道中呈裂变状态传播。
此时,首次有了“粉丝”这个概念。企业通过品牌展示或者活动来吸引对品牌有认识的粉丝聚集,这时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更多是互动式的,消费者在获知企业产品更多信息的同时,渐渐地成为企业产品的一个观察者和监督人。企业的一举一动,任何正负面的消息都随时可能成为爆发点。
近两年来,随着微信等更为私密的社交软件出现,商业社群和粉丝经济的概念开始真正崛起,如何吸引更多粉丝从而发展更多潜在用户,成了不少管理者经营时的法宝。此时的粉丝,已不再是消费者,也不是用户,更不全是品牌的追随者,而是具有情感纽带的品牌受益者。而粉丝经济学,就是这群“具有情感纽带的品牌受益者”扎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商业环境。
在这样的思维导向下,如何使产品、乃至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产生关联,甚至发生具有情感记忆的故事,就成了不少管理者最先考虑的问题。以去年引起热议的花店roseonly为例,便主推“一生只送一人花”的概念,力求与消费者建立更为亲密的关系。
重新定义企业、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模式,无疑是未来企业发展的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但重视产品本身的研发亦同样重要。罗永浩认为,粉丝能成为一个产品扩散的基础,但要形成广泛的传播,靠的还是产品的本身。
以传播心理学作解释,当你在情绪性消费的控制下花钱购买了一个产品,但使用效果却不理想,你便不好意思跟周边朋友说,此时粉丝经济便失去了其最为重要的传播渠道,再多的情感联系最终也只会败在真正的用户体验上。
某种程度上,在产品研发时注重与用户之间的交流固然重要,但在众声喧嚣的时代,坚持自己核心理念的企业,才能引导潜在消费导向,从而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