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中华陶瓷网 [简体版] [繁體版] [网通站]  会员中心  RSS定阅  留言  关于我们   客服中心
中华陶瓷网
 网站首页 行业专题 人物专访 陶瓷收藏 电子杂志 陶瓷装饰 经营管理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直通产区 福建德化 景德镇市 佛山潮州 山东淄博 湖南醴陵 河北唐山 本网动态 网站建设
首页  资讯  企业  产品  供应  求购  展会  招聘  搜索  文化  商城  名家  技术  图库  百科  营销管理  陶瓷之路
原料
产区德化 广东 江西 山东 湖南 四川 河北 晋江 其它 | 日用陶瓷 工艺陶瓷 建筑陶瓷 原料辅料 卫浴陶瓷 陶瓷机械
 您的位置: 首页>行业资讯>>产区动态>>其它>>|
首届“中国阿拉伯城市论坛”本月16日至19日在泉州举办

发布:2014-6-12 15:06:13  来源: 海峡都市报闽南版 [字体: ]

文都发力 谋海丝新篇

今年是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年,本月16日至19日,首届“中国阿拉伯城市论坛”将在泉州举办。中阿双方主要城市负责人、中阿友协负责人、有关专家学者将出席活动。

活动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及阿拉伯城市组织主办,中国阿拉伯友好协会、福建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及泉州市人民政府承办。

论坛将以“丝路起点、合作新篇”为主题,就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阿城市间经贸及投资合作前景、确立论坛定期召开机制及下届承办城市等议题进行讨论。

会议期间,泉州市政府将在会场内布置相关的图片展,展示泉州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及泉州与阿拉伯国家的友好往来。

历史钩沉

从阿拉伯到刺桐城

泉州对外交流史中,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从阿拉伯到刺桐航海图

海都讯泉州和阿拉伯的交流最早可追溯到什么时代?海都记者昨日邀请泉州海交馆相关专家,为您讲述泉州和阿拉伯之间“那些年的故事”。

专家说,宋代以前的文字记录较少,但不乏历史遗存,较为人知的便是伊斯兰圣墓。交流最多的时期始于宋元,当时泉州是一个很重要的港口城市,也是阿拉伯人居住人数最多的城市,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泉州在与东西方物质、文化和经贸交流等方面更加深入,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则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初唐:东郊“灵山圣墓”葬着两位“默德那国人”

初唐时期,穆斯林已到中国传教,涉足广州、扬州、泉州等地。何乔远《闽书》记载,泉州东郊的“灵山圣墓”是两位“默德那国人”的葬地,他们是当地回族人的祖先。

穆罕默德的门徒中有4位大贤人,早在唐朝武德年间即来到中国传教,其中2位落脚泉州,死后葬于灵山。相传自从两人葬在这里后,山上夜里放光,乡人很惊异,以为是神灵显应,称之为“圣墓”,意即“西方圣人之墓”。

目前,灵山圣墓已是国家级文保单位。

宋代:“蕃商”聚“蕃坊”,“蕃客”有“蕃学”

宋元时期,泉州已成为我国海上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同时也是中阿交往的重要窗口,大批阿拉伯、波斯商人定居泉州,形成著名的“蕃坊”。

随着“蕃商”越来越多,为加强对“蕃商”的管理,宋代官府当时设置“蕃长”1人,负责管理“蕃坊公事”,尤其是要“招邀蕃商入贡”。

为满足海外“蕃客”子弟入学的需要,泉州等地还开设了外国子弟学校“蕃学”。许多“蕃客”与当地人嫁娶通婚。如今,泉州的民间还有“丁家的鼻子,苏家的胡子”的谚语,说的就是混血后裔。

阿拉伯人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也得到充分尊重,在他们聚居的地方相继建造了清真寺。北宋年间,伊斯兰教徒在泉州涂门街建造了清净寺。

 元代:阿拉伯的奇花异木装扮了蟳埔女的发髻 

宋末元初,在泉州众多的阿拉伯、波斯人当中,最著名的是一个叫蒲寿庚的人。其先辈富甲一时,父亲蒲开宗迁居泉州后,他子承父业,继续从事以运贩大宗香料为主的海外贸易。此后,他还曾任泉州市舶司,蒲氏家族的制香业,至今还得以延续。永春达埔的制香业,就是宋元时代遗留下来的技艺。

伊斯兰文化陈列馆记载了这样一个传说,蟳埔社区的蚝壳厝前身与蒲寿庚兄长蒲寿晟的私人花园——云麓花园联系密切,蒲家从故乡阿拉伯移植来素馨花、茉莉花等各种奇花异木,为蟳埔女供应鲜花做簪戴。元末明初,泉州掀起反蒲运动,蒲寿庚后裔恐被株连,故改姓为卜,因蒲与卜音相近的缘故。

甚至有人这样假设:蟳埔女爱戴花的习惯,或许是因为他们的先祖其实就是当年“云麓花园”的主人,只不过云麓人因卜字与蒲字音近而改姓卜,而蟳埔人则因黄字与蒲字形近而改姓黄呢?

明清:德化生产的不少瓷器都有“清真言”

明清时期,因“禁海”等元素,对外贸易逐渐衰弱。但因为不少阿拉伯人在泉州“生根开花”,仍有不少阿拉伯元素丰富了泉州文化。

“在清代早中期,德化生产的不少瓷器,都有阿拉伯文字。”泉州工艺美院副教授张南章介绍,这些德化瓷器上,很多有“清真言”,“万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惟一的使者”,宗教色彩浓,这些瓷器大部分销往东南亚、北非、中东的伊斯兰国家。

清代,泉州伊斯兰教有几次重兴,均由来官泉州的穆斯林捐资协助。如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都督陈有功、提标陈美等,重兴通淮街清净寺,重修灵山圣墓。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提督马建纪来官泉州,礼拜教规。同治十年(1817年),提督江长贵来官泉州,自聘阿訇,并倡导教务。

现代:中国唯一阿拉伯文化的专题馆设在泉州

改革开放后,中国陆续恢复了与阿拉伯的经贸往来。2008年,伊斯兰文化陈列馆在泉州海交馆正式开馆,内设“阿拉伯——波斯人在泉州”的专题馆,成了全国各种博物馆展馆中,唯一的关于阿拉伯文化的专题馆。

事实上,现代泉州人的生活中,仍有不少阿拉伯、波斯等文化的印记。前文提到的蟳埔女头戴鲜花,就是见证之一。另载,闽南女性习惯在头上包扎围巾,也是从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中传承而来的。

泉州如今仍有阿拉伯后裔分布的乡村、家族。如晋江陈埭镇的丁氏家族、台商区百崎乡等。现有海交馆内收藏的那一批阿拉伯穆斯林的墓葬石刻,也是较为重要的历史遗存。

阿拉伯国家中是否也有泉州元素?

《伊本·白图泰游记》全译本是最好的诠释。伊本·白图泰是摩洛哥大旅行家,他于1346年6月抵达泉州,同年离开泉州回国。他在游记中赞美了泉州的自然风光,还记述了当时泉州人生产的中国瓷器无比精美,由泉州刺桐港“转运出口到印度诸国,以达吾乡摩洛哥。此种陶器真世界最佳者也。”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德化陶瓷仍有相当一部分都销往了阿拉伯国家。

比如,阿拉伯国家阿曼东北部的一个城市苏哈尔,则与泉州非常相似。苏哈尔也是个港口城市,临近城市的大道矗立着一个明显的标志性建筑,上面画着的帆船、城堡等这个城市的特征物。在那里,可以找到宋元时期的泉州瓷器,可见当时泉州的商贸之路已经延伸到那里。

特写:小县城里的“陶瓷外交”

阿拉伯11国23名官员在德化集中培训,学习陶瓷技术与文化

阿拉伯国家来宾对瓷器产生浓厚兴趣

结束了三天学习后,来自摩洛哥的瑞查(Rachid音译),拉住泉州工艺美院院长钟发亮的手,激动地说:“我还要再来,带上我的家人和朋友,让他们看一看真正的中国瓷器!”

瑞查是摩洛哥财政部主管,也是2014年阿拉伯国家外向型经济研修班的学员之一。6月8日到10日,研修班来自阿拉伯11个国的23名官员,黎巴嫩、苏丹、也门、伊拉克、约旦、埃及、吉布提、科摩罗、毛里塔尼亚、摩洛哥、突尼斯,集中在泉州工艺美院学习陶瓷技术与文化。

“我从小喜欢中国的瓷器。但是,来之前我还不知道,德化这样一个小县城,陶瓷的制作技术竟然如此发达!”来自约旦工贸部的哈森(Hasan音译),在参观完一些陶瓷厂之后,对着泉州工艺美院展览室的瓷器,赞不绝口。哈森告诉海都记者,在约旦国内,也有瓷器交易市场,但普通人家接触得少,高端精美的瓷器并不多见,“都是进口的,价格比较贵”。

离开泉州工艺美院前,23名学员都做了一件事情:在一个陶瓷大盘子上作画,烧制之后留作纪念。“这么大的盘子,在我们那里是非常珍贵的,只有招待贵客的时候,才拿出来用。”苏丹银行家萨里曼(Sulieman音译)说。来自突尼斯贸易和手工业部的阿斯玛(Asma音译),拿着盘子对着镜头反复拍,“平时见到的瓷器都很小件,欧洲或美国商人在销售,价格很贵!”

“未来10年,对中阿双方都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因为丝绸之路相知相交,共建‘一带一路’是互利共赢之路。”福建省外经贸干部培训中心主任甘耀坤说,这次商务部的援外培训项目,选择落地德化,原因很简单,瓷器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见证,德化的民窑瓷器,更多流向世界各地,其中就包括阿拉伯国家。瓷器,或将再次开启一段中阿交往史。

新闻链接

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5日在京开幕

6月5日,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5日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弘扬丝路精神,深化中阿合作》的重要讲话。习近平表示,通过古老的丝绸之路,中阿人民的祖先走在了古代世界各民族友好交往的前列。当前,中阿都面临实现民族振兴的共同使命和挑战。希望双方弘扬丝绸之路精神,以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新机遇新起点,不断深化全面合作、共同发展的中阿战略合作关系。

[憨鼠责编:阿九]

上一页 [1] 下一页
共有  条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推荐产品 更多...
同乐
包邮特价:360
荷叶瓶
特价:499
辉煌腾达
特价:488
幽梦
包邮特价:1299
陆羽品茶
包邮特价:888
凌云骓
特价:488
自在春风
特价:599
欢天
特价:999
竹之语
包邮特价:1999
和和美美 甜甜蜜蜜
包邮特价:699
烟雨江南
包邮特价:2999
上善若水
包邮特价:2660
 ·本类最新 更多...

 >> 国际新闻 更多....
 >> 福建德化 更多....
 >> 广东产区 更多....
 >> 江西产区 更多....
 >> 企业新闻 更多....
关于我们  本站新闻  产品服务  帮助中心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友情链接  RSS定阅  新闻调用  联系我们  留言
版权所有 (C) 2006-2014 中华陶瓷网 Ctaoci.com 电子邮件:wxchina#qq.com
闽ICP备10020107号-1


扫一扫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