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中华陶瓷网 [简体版] [繁體版] [网通站]  会员中心  RSS定阅  留言  关于我们   客服中心
中华陶瓷网
 网站首页 行业专题 人物专访 陶瓷收藏 电子杂志 陶瓷装饰 经营管理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直通产区 福建德化 景德镇市 佛山潮州 山东淄博 湖南醴陵 河北唐山 本网动态 网站建设
首页  资讯  企业  产品  供应  求购  展会  招聘  搜索  文化  商城  名家  技术  图库  百科  营销管理  陶瓷之路
原料
产区德化 广东 江西 山东 湖南 四川 河北 晋江 其它 | 日用陶瓷 工艺陶瓷 建筑陶瓷 原料辅料 卫浴陶瓷 陶瓷机械
 您的位置: 首页>行业资讯>>产区动态>>其它>>|
“五大名窑”奠定了中国陶瓷霸主地位

发布:2014-6-21 10:44:06  来源: 沈阳日报  [字体: ]

  

  “瓷器应该怎样收藏呢?”一位钱币收藏爱好者胡先生近日打来电话说,他经常逛古玩市场,看见做工精细的瓷器就爱不释手,但缺乏专业知识,无法辨认真假,所以特别想了解一些瓷器收藏方面的知识。

  与胡先生一样,《鉴宝收藏》版面创办以来,不少读者纷纷打来电话,希望请专家谈谈瓷器收藏相关内容,为此本报特别邀请沈阳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会员藏品交流中心主任李晓旭开坛传经。

  李晓旭认为,收藏瓷器要掌握瓷器收藏知识,最重要的是对瓷史、瓷窑知识的了解。中国瓷器有上千年的历史,大大小小的瓷窑更是遍布大江南北。其中,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因其烧制的瓷器精美出众、技艺高超而闻名于世,是中国陶瓷在世界文明史上崭露头角的开始,这个时期奠定了中国陶瓷在世界范围内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

  由于历史悠久,时间久远,这五大名窑的传世作品已经很少了,任意拿出一件,都可作为国宝级的藏品,收藏价值更是毋庸置疑。因此,对于瓷器藏友来说,了解这五大名窑的特色特点和烧制工艺是十分必要的。

  汝窑

  色如天青的汝窑青瓷

  典型器物:宋汝窑天青釉弦纹樽

  -高12.9cm,口径18cm,底径17.8cm

  此樽直口,平底,口、底径度相若。外壁近口及近足处各凸起弦纹两道,腹中部凸起弦纹三道。下承以三足。外底有5个细小支烧钉痕。里外满施淡天青色釉,釉面开细碎纹片。

  此樽仿汉代铜樽造型,器形规整,仿古逼真,釉色莹润光洁,浓淡对比自然。瓷樽始于宋,汝窑、定窑、龙泉窑均有烧造,是陈设用品。目前所见传世宋代汝窑天青釉弦纹樽只有两件,除故宫博物院收藏以外,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也收藏了一件。

  窑口简述

  汝窑遗址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时属汝州,故称“汝窑”,因曾烧造过宫廷用瓷,故也称“汝官窑”,为五大名窑之首。

  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汝窑瓷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

  汝窑青瓷当时很是贵重,士大士尤为喜欢,视为珍品。有印花、刻花、素面三种,以素面为贵,釉色有天青、粉青、鸭蛋青、虾青、茶青等不同。纹片有牛毛黄纹,细碎冰裂纹、蟹爪纹等,釉中气泡比官窑稍大,有如满天星斗,清澈度在宋代诸中,堪称第一。

  汝窑历史不足20年,由于成就高,时代短,所以传世宝物不多。据粗略统计,全世界仅存70余件,胎体多为香灰色,釉多为淡淡的天青色,釉面多开有细小的片纹,造型多为盘、碗、洗、樽等。釉色随造型线条的转折变化,呈现浓淡深浅对比,韵味无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汝窑成品形式并不多,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仅盘、碗、洗盏、托等,最大件作品不过一尺,胎骨薄,有深灰、浅灰两种,底足满釉工整。由于汝窑瓷多采用“裹足支烧”,致使器物外底多留有细小的支钉痕,俗称“芝麻支钉”。

  汝窑瓷器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其釉色,后人评价“其色卵白,如堆脂,然汁中榨眼隐若蟹爪,底有芝麻细小挣针”。可见汝窑烧制的青瓷确有独特魅力,被人们推举为五窑之首,名副其实。

  官窑

  釉质如玉的官窑青瓷

  典型器物:官窑青釉弦纹瓶

  -高33.6cm,口径9.9cm,足径14.2cm

  此瓶洗口,长颈,圆腹,高圈足,圈足两侧各有一长方形扁孔可供穿带。颈至腹部凸起7道弦纹。通体施青釉,釉层肥厚。器身布满大片纹,纵横交错。此瓶仿汉代铜器式样,线条简洁雅致,凸起的弦纹改变了造型的单调感,增强了器物的装饰性。

  釉色以粉青为主,开片本因釉与胎的收缩率不一致,冷却时形成一种釉裂胎不裂的现象,古代工匠巧妙地利用错落有致的开片,顺其自然,形成一种妙趣天成的装饰釉。这种装饰主要出现在宋代官窑、哥窑、汝窑青瓷表面,也称为“开片”、“龟裂”。

  窑口简述

  宋代宫廷曾在都城附近设立过三个官窑,即北宋朝廷在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设立的“北宋官窑”(称“大观窑”)和南宋朝廷在杭州附近先设立的“修内司官窑”(称“内窑”),后设立的“郊坛下官窑”。所制器物有鼎、炉、瓶、觚(饮酒器)等,均仿制古铜器器形,另有如笔筒、水滴、印泥盒等文具用品,均属佳品。

  目前陶瓷界对有关北宋官窑和南宋修内司官窑的一些重大学术问题尚有争议。南宋郊坛下官窑遗址已在杭州乌龟山被发现,出土了大量瓷片标本。从传世品和窑址出土瓷片标本看,宋代官窑瓷器胎体呈黑灰或黑褐色,胎体较薄。釉层凝厚,多呈粉青色,美若天然古玉。造型多为瓶、洗、壶、碗、盘、杯等。

  宋代官窑的特色是土质细腻,胎釉俱薄如纸。色有月白、粉白、粉青、大绿、油质等,当时最受重视为月白,粉青次之。开片,以冰裂纹为上品,梅花片次之,细碎纹最下。其中,器面有釉斑的,以鳝血为上,黑纹次之。

  内窑比北宋官窑更成熟更精致,釉色以粉色为主,晶莹澄澈,足以比美青瓷,所用瓷土坯,略带亦色,所以露胎处烧成后颜色如铁,烧制时器口向上釉下,口上的釉极薄,赤土隐隐透出,所以当时称“紫口铁足”。

  钧窑

  釉色绚丽的钧窑瓷器

  典型器物:钧窑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高15.8cm,口径22.8cm,足径11.5cm

  此盆呈六瓣葵花式。折沿,沿边起棱,深腹,圈足。内外施釉,口沿以内呈灰蓝色,外壁呈玫瑰紫色,口沿下流釉,凸棱处釉薄呈酱黄色。外底呈深浅不同的酱色,有5个圆形渗水孔,刻有标识器物大小的数目字“七”,并有清代造办处玉作匠人所刻“建福宫”、“竹石假山用”款识。

  花盆造型优美端庄,曲线起伏婉转,器里的灰蓝色釉与外表的玫瑰紫釉相映成辉,宛如一朵盛开的葵花,令人回味。器底清代造办处的刻字,表明了此件花盆在清宫中的具体用途,十分可贵。

  窑口简述

  钧窑遗址位于今河南省禹州市原禹县城北门的钧台与八卦洞附近,因钧台而得名钧窑,也称钧台窑。钧窑瓷器以瑰丽异常的铜红窑变釉而闻名天下,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盛誉。

  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红釉料,,此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其效果如梦如幻,别具神韵。

  因钧瓷釉层厚,在烧制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钧窑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纲”之需,以花盆最为出色。

  由于这种色变并非人为可以完全掌控,所以又有“钧无双钧”的说法,每一件钧瓷的釉色都是独一无二的。最著名的有玫瑰红、海棠红、胭脂红、鸡血红、朱砂红、茄色紫、葡萄紫、鹦哥绿、葱翠青、梅子青、天青及窑变的各种色彩。相传以胭脂红、葱翠青和墨色为难得之佳品。

  传世钧窑瓷器的造型主要有出戟尊、各式花盆、花盆托等,器物外底均刻划汉写数目字,从“一”到“十”都有,其数目字越大,器物尺寸越小。

  哥窑

  “巧用缺陷”的哥窑瓷器

  典型器物:哥窑青釉鱼耳炉

  -高9cm,口径11.8cm,足径9.6cm

  此炉造型仿商周青铜礼器簋,“S”形轮廓线上敛下丰,勾勒出端庄饱满的体态。腹两侧对称置鱼形耳,下承以圈足。造型古朴典雅。通体施青灰色釉,釉面密布交织如网的“金丝铁线”开片纹,使素净的釉面富于韵律美。外底有6个圆形支钉痕。

  此炉属于清宫旧藏品,清代乾隆皇帝曾对其颇为赏识,摩挲把玩时曾拟诗一首,由宫廷玉作匠师楷书镌刻于炉之外底。诗云:伊谁换夕薰,香讶至今闻。制自崇鱼耳,色犹缬鳝纹。本来无火气,却似有云氲。辨见八还毕,鼻根何处分。款署“乾隆丙申仲春御题”。

  鱼耳炉因可用来焚香且炉身两侧置鱼形耳而得名,是宋代哥窑瓷器中的名品。

  窑口简述

  宋代名窑多以釉色见长闻名,只有哥窑以表面纹片著名。哥窑虽然特别,不知何故,传器真品不多,民间仿哥窑极多,但形似而神不似。

  哥窑遗址至今尚未被发现,学术界有诸多说法,目前仍难以定论。据历史传说,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哥哥建的窑称为“哥窑”,弟弟建的窑称为“弟窑”,也称章窑、龙泉窑。

  哥窑瓷器釉面润泽如酥,颜色有炒米黄、青灰等。釉层较厚,釉面开有大小各异的纹片,俗称“金丝铁线”,这是由于釉的膨胀系数大于胎的膨胀系数所造成的。釉面开裂本属工艺缺陷,却被聪明的陶工巧妙利用,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形成错落有致、别具一格的纹片釉装饰。

  哥窑制作工艺精湛,装烧方法亦采用支钉支烧或垫烧,一些盘炉器物的足底有极为规整的圆形支烧痕。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不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其中仿北宋官窑的瓷器为黑胎,釉色以灰青为主。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

  定窑

  印花精美的定窑白瓷

  典型器物:定窑白釉刻花花卉纹梅瓶

  -高37.1cm,口径4.7cm,足径7.8cm

  此瓶小口折沿,短颈,丰肩,肩下渐收敛,圈足,俗称“梅瓶”。它通体施白釉,釉色柔和洁净,白中闪黄。肩部刻划菊瓣纹一周,腹部刻缠枝莲纹,胫部刻上仰蕉叶纹。

  此瓶造型挺拔,是宋代定窑梅瓶的标准式样,使用时应配有木座。釉质滋润,刻花清晰婉转,深浅不一,特别是所刻莲花,简洁典雅,线条流畅,显示出定窑刻花技术的娴熟。

  刻花、划花是定窑常见的装饰方法,常用于瓶、钵、碗、盘上。纹饰有云龙、莲瓣、荷叶、萱草、游鱼、游鸭纹等。

  窑口简述

  定窑指宋代定州白瓷窑,遗址位于今河北省曲阳县。因宋代曲阳县归定州管辖,故称“定窑”。鼎盛繁华期超过200年,北宋被金灭亡,定窑与之共亡。

  定窑以产白瓷著称,兼烧黑釉、酱釉和釉瓷,文献分别称其为“黑定”、“紫定”和“绿定”。器型在唐代以碗为主,宋代则以碗、盘、瓶、碟、盒和枕为多,亦产净瓶和海螺等佛前供器,胎薄而轻,质坚硬,色洁白,不太透明。

  定窑瓷器以丰富的纹样装饰而深受人们的喜爱。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还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印花以花卉为主,主要有莲、菊、萱草、牡丹等,也有鸳鸯、龙凤、狮子等动物图案,画面严谨,讲究对称,工整素雅的白釉印花定器历来被视为陶瓷艺术中的珍品。

  北宋早期定窑刻花、构图、纹样简洁,以重莲瓣纹居多,装饰有浅浮雕之美。北宋中晚期刻花装饰精美绝伦,独具一格。用单齿或双齿梳篦状工具,刻划出由深、浅不一的主线与辅线相衬构成的物象,具有较强的立体感,装饰题材以花果、莲鸭、禽鸟、浮鸟、云龙等为主。

  定窑瓷器在烧窑时与一般瓷器相反,用“口下足上”的覆烧法,成品底有釉口无釉,所以要在口缘包箍金属保护。北宋定窑一度烧造宫廷和官府用瓷,底款刻划“官”、“新官”、“尚食局”、“尚药局”等,均为宫廷和官府用瓷的标记。

  本版撰文孙明鑫摄影廉勇翻拍

上一页 [1] 下一页
共有  条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推荐产品 更多...
同乐
包邮特价:360
荷叶瓶
特价:499
辉煌腾达
特价:488
幽梦
包邮特价:1299
陆羽品茶
包邮特价:888
凌云骓
特价:488
自在春风
特价:599
欢天
特价:999
竹之语
包邮特价:1999
和和美美 甜甜蜜蜜
包邮特价:699
烟雨江南
包邮特价:2999
上善若水
包邮特价:2660
 ·本类最新 更多...

 >> 国际新闻 更多....
 >> 福建德化 更多....
 >> 广东产区 更多....
 >> 江西产区 更多....
 >> 企业新闻 更多....
关于我们  本站新闻  产品服务  帮助中心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友情链接  RSS定阅  新闻调用  联系我们  留言
版权所有 (C) 2006-2014 中华陶瓷网 Ctaoci.com 电子邮件:wxchina#qq.com
闽ICP备10020107号-1


扫一扫
关注官方微信